訪問學校: 福原國小 (6/17、陳麗惠主任)
種植稻種: 139號,池上米專用品種
陳麗惠主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體育系畢業,同時參加該校「月中舞者土風舞社」。大學時代熱愛土風舞,也因此喜歡民俗相關事物,來自澎湖的她,認識並嫁給了台東海端布農族同學,從此開展了他在台東的教學生涯,他同時也是台東荒野保護協會的一員。「我期待孩子懂得感恩,對大地友善。」他如是說。
一抵達福原國小,迎出來的陳主任便展現無比熱情。「走吧!先來看我們在校園的一方田。」這一方田面積不大,大約6×8平方公尺,稻子生氣蓬勃,但是生長時序參差,有的已結實累累,有的剛開始結穗,有的甚至全無動靜。陳麗惠主任說:「這一方田,左右都有教室建築,日照很不均勻,造成這樣特殊的現象,我明年準備找學生來做科展,應該會很有趣的。這一方田主要是給學校一年級的小朋友體驗用的,六年級的同學則是在校外操作,校外的農田距離學校走路約20分鐘,面積5分。除了種稻之外,我們也安排許多參訪活動,讓各年級小朋友都能參與。」
談起下田操作,陳麗惠主任的眼睛閃閃發光。「沒有實際下田,你不會知道熱天下泥土踩起來是很涼快、很柔軟的。很多孩子會害怕下田,因此牽著他的手,讓他們敢於下田體會,是很重要的。」
他非常強調食農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感受。「我們的孩子都有一本小筆記,我要他們或寫或畫,把感覺用筆描繪出來,那些用手繪手寫的東西,才有溫度。我們針對種稻也設計了一系列的課程,當孩子完成育苗、插秧的工作後,會安排他們去看煮飯,學習怎麼煮出一鍋好飯,再做成可口的壽司。」
談到農糧署的計畫,陳主任略帶興奮的說:「103年的計畫中,除了種稻體驗外,我已經將飲食相關的課程安排在計畫中,沒想到,104年農糧署的計畫書一出來,竟然跟我去年所提的概念一模一樣,於是我原封不動的將去年計畫再送一次,農委會官員還問我為何都沒更改,我說今年計劃主旨不是跟我去年寫的一樣嗎?真是有趣的經驗。」
福原國小去年共計收成了78箱白米,每箱12包,每包1.5公斤。「我們以每箱2300元(不含運費)的價格出售,一開始還很擔心賣不出去,沒想到一週就銷售一空。」陳主任說:「我們的米,每包都有米腰帶,印有池上米認證,所有購買米的朋友們,後來都收到我們小朋友親手繪製的感謝卡片,回應都說好感動。」
那販售所得用來做什麼呢?「目前主要用在幾個方面,學校建設、義工媽媽基金、畢業紀念冊印刷費用、校外參訪費用。此外,我們還安排了畢業成長禮『允文能武』活動,讓六年級小朋友在畢業前要完成閱讀、寫作、跑步、游泳等四項考驗,共讀三本書,寫一篇作文請國中國文老師以六級分方式評分,跑大坡池一圈2.4公里,游泳25公尺。所有小朋友完成後計算積分,再利用售米所得頒發獎金。」
從種稻體驗到畢業成長禮,陳主任發展出一套可持續性的食農教育操作模式,更重要的是,給了小朋友們多元完整的學習生命。他說:「我曾經在學校運動會安排每班一個主題,請他們編排一支舞蹈,我再把它串連起來,變成一個完整的組曲節目。」陳主任的大學土風舞社團經驗,讓他充滿熱情活力,建構出這一串感人的教育經驗,他的食農教育經驗同樣精彩,有成果又充滿豐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