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食農教育,讓學校變成社區文化中心- 東竹國小陳月珠校長、陳彥光主任

訪問學校: 東竹國小 (6/17、陳月珠校長、陳彥光主任)
種植稻種: 139號,池上米專用品種
東竹2015-06-17 11.55.09_調整大小「食農教育,應該與環境緊密結合,」陳月珠校長說:「我們種的稻子根系特別深,成長比較慢,但產量高,米粒大,連農會的人員看到都嚇一跳。」

 陳月珠校長在花蓮縣東竹國小已經任職五年了,對於該校的食農教育侃侃而談,一邊談、一邊跑來跑去拿資料,超級活潑,不過,他不居功,反而一直稱讚坐在一旁的陳彥光主任。

「陳主任整個無私奉獻,當初學校要整地種稻,他就帶著父親(花蓮永豐人)一早過來看田,教導大家如何整地,我們學校的家長則協助運土填地,花了很長的工夫,才將原來的砂地轉變成可以種稻的泥土地。」陳月珠校長說:「他的用心,今年榮獲花蓮縣的師鐸獎,同時也考上了校長。我在明年任滿的時候,希望能夠由他來接任校長,繼續我們長期經營的任務。」
東竹2015-06-17 12.27.54_調整大小

東竹國小在校園裡面就有兩塊稻田,將近4.7公頃的校園中,他們前後為學童開墾出了兩塊、合計一分地的農田,現在稻子正結實累累,等待七月的收成。

「我們這兩塊田,分別在102、103年開墾完成。」陳彥光主任說:「早期我們的食農教育使用的是銀川米的田,距離學校有二十公里,實在不方便,才決定開墾校內的農田。102年的這塊稻田,我們獲得富里農會、食農教育計畫、以及家長會的贊助,103的第二塊田,雖然沒有農會的贊助,但在家長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就利用食農教育計畫有限經費完成開墾。為了讓生產的稻米安全自然,我們避免引用附近稻田可能遭受農藥汙染的灌溉水,而是使用山上引來的泉水灌溉。今年我們又採用『合鴨米』的方式來種植,明年我們已經準備使用『秀明農法』來栽種,讓小朋友同時體會不同農法的生產觀念。目前食農教育是本校的校本課程,我們搭配富里農會、四健會、銀川米一起合作開發,讓小朋友、老師、家長一起從『做中學』,體會務農的真義。」
東竹2015-06-17 12.28.43_調整大小東竹2015-06-17 12.29.21_調整大小

「我們最厲害的是全校一起種稻。」校長說:「我們全校92位同學,一半以上是客家人,56位,閩南人30 位,原住民只有6位。我們的家長會和同學一起來種稻、割稻,家長的熱心指導,技術一流,同學們都覺得好厲害,讓他們的子女也感到驕傲。我們的孩子從自己育苗、自己插秧做起,家長會自動自發做技術輔導,協助補苗的工作。去年我們七月收割,用日光曬米到13-15度時,再由家長協助碾米包裝。去年的米總共有300公斤,我們做成1公斤包裝後,分別給小朋友帶回家,其他就送給來校參訪來賓、縣府長官及農委會食農教育承辦人,目前全部都送完了。其實除了種稻外,我們前一陣子還有栽種地瓜、玉米和黃豆。」

在偏鄉經營學校,一定要有使命感。陳月珠校長說:「學校要好,必須是老師要覺得學校好,要能夠對學校承諾,一起用心經營學校。」東竹國小成功的藉由食農校教育的推動,將師生家長一起帶動起來,建立典範學習的模式,讓學校不只是學校,甚至成為了社區的文化中心,大家在此一起用心的傳續農村的美好文化。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