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長是蹦火仔的靈魂人物

蹦火仔亮光閃耀金山磺港 與社區共榮

提到金山,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是在摩肩擦踵人群中,端著碗盤到對街吃鴨肉,直到2011年,一位業餘攝影師拍下金山磺港傳統漁法「蹦火仔」的照片,金黃火光映照閃亮的青鱗魚,登上國家地理雜誌封面,這個百年傳統漁法才重獲外界重視。

郭慶霖(圖中)希望用深度旅遊帶動磺港觀光產業
郭慶霖(圖中)希望用深度旅遊帶動磺港觀光產業

但炫麗火花帶來的是不停歇的鎂光燈,攝影人包下遊艇,貼近蹦火船,只顧找到最好的角度拍攝,干擾魚群,甚至造成漁民作業危險,氣得船家破口大罵又無可奈何。

當地文史工作者郭慶霖,去年在臉書建立「北海岸在地人文體驗平台」,以社區導覽方式,結合當地魚路古道、傳統青鱗魚料理、出海賞蹦火仔等,提撥一部分收益當蹦火仔基金,希望走出一條和社區共榮的永續道路。

從魚路古道瞭解先人歷史

蹦火仔至少有上百年歷史,早期只簡單用竹子束成捆,淋上俗稱臭油的煤油燃火,但亮度不足,漁獲數不多,後期才漸漸發展出磺火捕魚法,金山的耆老回憶,以前整個北海岸有上百艘蹦火船,夜裡蹦聲此起彼落,好不熱鬧。不過隨著動力捕撈、圍網、刺網興起,海面上的磺火逐漸暗淡,如今全台僅剩金山四艘蹦火船,富吉、明順、全勝、永漁發,船員平均年齡超過60歲。

許多人只知道蹦火仔,卻不知道捕到的青鱗魚流往哪裡,金山磺港是個400戶人家的小漁村,港口後方便是蜿蜒的山城,居民或靠海維生,或依山而居,在聯外道路尚未築好前,漁民只能簡單用鹽醃漬、曬乾,親自挑著魚到市場賣,百年來走出一條「魚路古道」。

魚路古道
魚路古道

土生土長的郭慶霖從小便聽過魚路古道的故事,1990年開始研究當地文史,從古道一路研究到蹦火仔漁法,因此有別於專門看蹦火仔的攝影團,他總會先帶遊客走一小段坡度高達3、40度的魚路古道,體會前人篳路藍縷的精神。

「我比較喜歡說話啦,」他觀察,近年蹦火仔吸引不少攝影愛好者,一支鏡頭就抵過一艘船整晚的收入,他們逐著淡金跳石海岸公路而拍,或是包下遊艇跟船,卻只為了拍到磺火亮起的一瞬,「有一次攝影船在後面追,蹦火船發現魚群,突然迴轉,差一點就撞上去了。」郭慶霖無奈地說,雖然新北市政府曾發文請觀光船注意,但「海上又沒有紅綠燈」,無法約束觀光船的行為。

郭慶霖有感而發地說,許多攝影客根本不想認識這個漁法的歷史、在地人文,「他們不想聽解說,還會嫌你吵讓他們沒辦法專心拍照。」但金山除了蹦火,還有許多珍貴獨特的文化,必須透過深度旅遊才能理解。

深度旅遊提撥經費,作為蹦火仔基金

在地導覽、深度旅遊,除了傳承當地文史,也有經濟上的實質考量。郭慶霖和新北市政府合作,提撥一定的導覽費用,當成蹦火船保存基金,「因為說實在的,帶人出海看蹦火,漁民根本沒好處。」為了降低干擾,他要求遊客不要用閃光燈拍照,觀光船也盡量保持距離,「我相信會來這些導覽的旅客,並不是全然為了拍照。」

出海前,他會帶遊客到岸邊觀察漁民準備作業,仔細解說磺火原理、歷史背景,把青鱗魚形容為國家代表隊的挑高選手,讓遊客在輕鬆幽默的解說中了解魚類的特性。

出海前船員要幫忙補破網
出海前船員要幫忙補破網

青鱗魚露、料理提升附加價值

運氣好時,還可以看到當地耆老謝永坤在魚露小屋製作青鱗魚。87歲的謝永坤以前是永漁發號的火長,祖傳三代都用蹦火漁法,退休後,開始在他的磚紅色小屋研究青鱗魚魚露。新鮮漁獲用鹽醃漬,在甕中放滿四個月,釋出香味後,再用大鍋熬煮,熬到骨頭化開,精華流入湯汁,過濾後就成了美味的魚露醬。

醃漬一個月的魚露
醃漬一個月的魚露

目前蹦火船捕撈的青鱗魚多半賣到南部,當作石斑養殖飼料,不過早期家家戶戶都會自製魚露,以前交通不便,靠山的居民經常用番薯換魚露,100斤只能換到5、60斤魚露。

謝永坤的魚露醬雖沒做廣告,但總是被搶購一空,不過因製作過程繁瑣,目前仍是磺港唯一。

不只魚露,青鱗魚還可配飯下酒,老船員說,青鱗魚用煎的就很好吃,魚肚部分很肥美,從小吃到大。

「這麼好的東西當成飼料賣,真的很可惜。」當地村長許水成回憶,以前每戶人家都會把青鱗魚曬成魚乾配飯吃,「人家日本把小魚乾加上芝麻後,價格提升好幾倍,青鱗魚應該也要發展飼料之外的用途,才能帶動地方經濟。」

傳承蹦火仔人文精神,從在地做起

目前大多數的漁船使用強光照明,容易讓魚眼睛爆出死亡,招致許多生態上的批評,蹦火則因作業範圍小、時間短,被視為友善環境的漁法,漁民卻未得到相對應的回報,雖然近年魚粉高漲,但青鱗魚的飼料價格一斤僅4塊多,甚至有船東因漁獲不佳而倒賠。

不過如果沒有養殖漁業,蹦火可能早已失傳。永漁發船東謝智揚說,小時候每戶人家都會吃青鱗魚,後來物質水準提升,青鱗魚漸漸沒了商品價值,一度只剩兩艘實際運作,因養殖漁業興起,魚粉需求大,現在才有人繼續投入。

金山漁會曾申請將蹦火列為新北市文化資產,卻因「已經式微」被打回票,七月將重啓審查,不過郭慶霖認為,靠國家給補助,或是淪為單純觀光, 對當地並非好事,「只在祭典上才能看到蹦火,對漁民是汙辱,蹦火仔最可貴之處在於,現在的漁民因為家計,還是靠這個實際在討生活,」蹦火船指定為文化資產保存是好事,但不該像保存古蹟一般,向公部門拿錢後就供奉起來,讓後人來拜拜紀念。

郭慶霖認為,養殖漁業對於蹦火仔的保存有很大功勞,但要讓蹦火船傳承下去,得提升周邊觀光效益,例如以前漁網都是用植物染,可開發成文創商品,最近也正積極媒合餐廳,推出魚露、青鱗魚料理,當地社區發展協會更打算和農委會申請經費,進行台灣第一個漁村再生計劃,提升青鱗魚單價後,漁民就不必辛苦捕那麼多,下一代也才會願意回來,「保存文化,還是得從在地做起。」

延伸閱讀:百年魚法蹦火仔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