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GMO OMG》│親子攜手踏上抽絲剝繭的基改食品解謎之旅

文│陳儒瑋

作者碎碎念:2014年7月,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獨家取得《GMO OMG》(中譯:基改?天老爺!) 的影片播映版權,在台灣進行為期二年的巡迴映演計畫。曾有幸擔任此計畫前半年的執行人員與分享者,這部片我大概看超過五十次吧(絕對沒有在誇張的~~)(笑),說真的,這實在是一部很有趣也很輕鬆的紀錄片,每多看一次都有一些新的發現與感想。若對這部電影有興趣,歡迎來信nogmolunch@gmail.com詢問申請事宜,我們與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都會熱情支持的!


「請問你有聽過GMO(Genetic Modified Organism)嗎?」「我不知道那是什麼?不要問我!」「那可以吃嗎?」「什麼?」「它好吃嗎?」「像牛或雞嗎?」「雞吃基改生物嗎?」「我聽說有魚基因的草莓,是那個嗎?」…影片受訪者的這一連串疑問和驚訝,正式揭開了《GMO OMG》一片的序幕。

實在太扯了,我每次看都覺得不可思議,底下的觀眾也常常發出此起彼落的笑聲。當然啦,導演Jeremy Seifert更是驚呼:天啊,我們怎能一無所知!

基改生物是什麼?對人體的健康有什麼影響?美國政府會幫民眾把關吧?科學家或農友對基改作物有什麼看法?Jeremy Seifert抱著這一連串的疑問,帶著家人四處調查訪問。追尋解答的過程中,他卻產生更多疑問。

芬恩,導演的大兒子,3歲起就學會種子交換目錄上的字母,現年6歲,一半人生都在蒐集種子,對於種子種下去便能產生更多種子這件事感到十分神奇。

基改作物主要分為抗除草劑及抗蟲兩種特性,例如透過基因工程的技術,讓玉米產生殺蟲劑驅除害蟲或讓黃豆對除草劑有耐受性以致於可噴灑更多農藥,這些基改技術與種子絕大多數掌握於孟山都、先正達、陶氏、拜耳、杜邦及巴斯夫等六大跨國農企公司。

在世界另一端,海地農友焚燒美國援助的孟山都種子,因為這些種子不僅只能種植一次,也終將讓他們喪失糧食自主權、土地神聖性、文化和生活方式。不僅海地,歐洲、印度、墨西哥等全世界許多國家的民眾都挺身而出反對基改種子。挪威斯瓦巴德(Svalbard)的全球種子庫,在山底下135公尺溫度零下十五到二十度的儲藏庫中,收藏著全世界各地約70萬種的種子,目的是為了防止物種的滅絕,因為維繫人類生活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來自這些多樣化的種子。

但基改作物的安全性是誰說的算?研發基改種子的孟山都(Monsanto)公司所提出的為期三個月宣稱安全無虞的實驗報告,還是法國學者Gilles-Éric Séralini及其研究團隊所發表為期二年,指出基改玉米和年年春殘量的毒性對大鼠健康和壽命造成顯著影響論文?

爭論還未平息之前,基改黃豆及玉米製品早已充斥在我們的現代生活中,尋找沒有基改成份的食物似乎成為一件困難的事。如果不是有機牛奶,那就很有可能是來自吃基改黃豆或玉米飼料的乳牛所生產的,當然你手上這支冰淇淋就會歸類為含基改成份;如果食品中的糖,是標示高果糖糖漿,恭喜你,這也是來自基改玉米所提煉;就連導演Jeremy Seifert帶小孩去度假休閒的紅杉國家森林公園中的鱒魚飼料,裡頭也含有基改黃豆!

基改食品到底要不要標示?影片中利用動畫清楚呈現Michael R. Taylor如何成功利用美國的旋轉門條款遊走於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與孟山都之間,成為貪婪的企業代理人左右美國基改政策走向。在政商巧妙操縱之下,FDA將基改食品視為實質等同於一般食物所以無需標示,這結論是來自於詳實科學證據還是孟山都在食安政策背後的隻手遮天?

如果食品沒有基改標示,民眾的食物知情權又該如何保障?美國現在正有許多州群起反對,極力爭取提案立法要求基改食品標示。在台灣,今年7月1日起基改食品標示新制正式上路,除了原先的包裝食品之外,更納入散裝食品、食品添加物及醬油等高層次加工品,明年1月1日起就將全面落實標示,自此台灣的基改食品標示及管理又向前邁出一大步。

透過《GMO OMG》片中的抽絲剝繭,我們跟著這位愛小孩的父親,展開一場揭開生活飲食中基改面紗的全球化食物尋根之旅。借用一位影像工作者在看完這部影片後所說的:

這根本就是一部親子旅行的公路電影!

poster
Jeremy Seifert │2013│84分鐘│美國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