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脊的校地蓬勃的菜園
走進校門就會發現龍目國小壓根就沒有種稻種菜的先天條件,不到0.7公頃的校地緊密地佇立著校舍、橫躺著操場,硬擠也擠不出一塊耕地。全賴和善的鄰居提供後山礫石坡地作為教材園,也就在這片連走路都會氣喘吁吁的黃泥卵石陡坡上,開啟了林秀老師的石頭樂園樂章。
教材園開闢前礫石雜草叢生模樣
落花化春泥萬物得滋養
欖仁樹、桃花心木、黑板樹輪番落葉,洋紅風鈴、阿勃勒依序落花,只見林秀老師每日灑掃庭除,一支竹掃帚掃去心中塊壘、更掃去無盡落葉。落葉堆肥改良了土質同時提供昆蟲棲身之所,黃土坡在教育園丁長期努力下,終有搖身變沃土的可能。至於常與鋤頭碰撞出火花的大小卵石,若要海枯石爛簡直遙遙無期,唯一可行的處理方式就是俯身撿拾,集中堆置。隨著梯田護坡、卵石步道逐一成形,終於譜出石頭樂園的進行曲。
清理礫石開闢菜圃俯身挖掘親手撿拾才是王道
炎夏摘金鑽溽暑割稻忙
金色驕陽孕育的陽光果子是龍目社區最大的驕傲,滿山遍野的金鑽鳳梨令人垂涎。收穫之前要經歷斬鳳梨頭的酸、種鳳梨苗的累、拔鳳梨草的痛、採摘鳳梨時葉尖刺臂的痛徹心扉!在林秀老師的示範與帶領之下,學童靜靜地體驗父兄的辛勞。即使滾燙的汗珠滑入眼裡,眨眨眼就沒事了。
種一株鳳梨得耐心等待十八個月才有收成
旱作與水稻真有天壤之別;但插秧時的深陷泥淖、挲草時的熱氣蒸騰、收割時芒刺在背的奇癢難耐,一樣艱辛、一樣都不能少。林秀老師苦於大寮租地種稻的間歇體驗無法讓丘陵的孩子感受水鄉風情,廢棄的沙坑闢成龍目一畝田正好是奇妙的恩典。稻禾間放養的小魚促成魚稻共生的機緣;芋葉搖曳與稻稈挺拔、稻葉如劍、稻穗甸甸,在徐徐薰風吹拂中共譜仲夏交響曲。
龍目師生首次於大寮水田合作割稻
廢棄沙坑種稻並以鳳梨酵素驅蟲引來眾人關注
秋月續春風林秀繼化雨
林梢的秋月特別富含詩意,最適合弦歌吟詠;婆娑葉影最能發思古幽情,經典詩詞背誦在此時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了。九月農田需要休耕以恢復地力,鳳梨苗度過颱風暴雨生長欣欣向榮;綠葉成蔭的欖仁樹下,學社區的祖孫齊聚一堂,以本土歌謠唱跳揭開新學期的新頁,以經典詩詞背誦傳承耕讀傳家的祖訓。耕種讓衣食無缺,學習讓心靈富足,林秀老師推動閱讀與經典詩詞背誦,譜出金風送爽的秋季圓舞曲。
林秀老師帶動師生與社區亮晶晶學堂爺爺奶奶唱跳共學
臘八粥鮮甜時蔬驅寒意
佛光山的法師們在隆冬之際總會送來結緣的臘八粥讓學童們品嘗,暖暖偏鄉弱勢學童的胃;林秀老師也會掄起鍋鏟比劃比劃、拆一包自己種的米炒一碗熱騰騰的鳳梨蛋炒飯,配上一盤產地即廚房新鮮直送的炒時蔬,加上菜園裡就地取材的冬瓜薑絲湯,自己幫自己加菜有效紓解學校午餐經費缺乏的窘境,更讓學童確實明白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的道理。鮮甜的蔬果在舌尖雀躍,溫馨的關懷在周身流轉,沒想到在冷風颼颼中、林秀老師的石頭樂園還能演奏出滿心歡愉的小步舞曲。
鳳梨蛋炒飯炒出親師生融匯一鍋的情感
田間收成八公斤重的冬瓜
冬瓜煮成全校共享的蛤蠣冬瓜湯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泥土要一鋤一鋤的鬆土,課程要一章一節的備課;種苗要一株一株的親手種下,學童要一個一個的親自拉拔;收成要一樣一樣的與人分享,教學則是一次又一次的期待!四時農稼與六藝陶冶頗為神似,農業達人與教育職人的職志也頗為雷同;但食農教育的本質不假外求,藉由龍目國小林秀老師的巧手就可以聽見四季樂章!
無論植樹或樹人皆需愛心照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