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公主化身,帶小朋友歡喜下田─城中國小康以琳老師與曾禎祥主任

訪問學校: (城中國小6/22(一) 13:00、游惠茹校長、康以琳老師、曾禎祥主任)

IMG_6132_調整大小康以琳老師,就因為碩士論文的主題,一腳踏進了食農教育的現場。看著公主般的康老師侃侃而談學校的種種,實在無法連結上那一片1分多大的農田。這兒的食農教育,曾禎祥主任是重要的幫手,游惠茹校長則給了全力的支持。

「食農教育已經是趨勢了,十分耗費人力、心力。」游惠茹校長說:「我們103年申請農糧署的全校種稻計畫,全校66個小朋友,老師帶著大家一起做,實在很累,今年就先停了,轉向跟通宵農會四健會合作,種彩虹玉米,前兩天才剛採收。」

IMG_6134_調整大小曾禎祥主任接著補充:103年的種稻計畫,我和康老師沒搞清楚狀況,一股勁就提出了上限16萬的計劃,結果,我們66人的小校,人力根本不足,申請16萬前後只執行了12萬,等到康老師去做結案報告才發現,人家2-3年完成的工作,我們1年就做完了,實在是操之過急,加上,好多學校還是跟農會合作執行,我們都是從頭到尾自己一手包辦。」

103年真的很精彩,我們5月包粽,6月開始育苗,暑假插秧,11月收割。」康老師說:「我們種的是台梗九號,配合11月割稻,還把運動會延到12月辦。那次運動會好感人,是我來城中國小從來沒有過的情景,小朋友把自己設計包裝的米義賣給老師、家長,去年的1分地,總共生產了600台斤的米,我們用日曬稻,曾主任借來傳統的打穀機、碾米機,碾成白米後再作成真空包裝。」游校長接著說:「康老師和主任真的很辛苦,人力不足的情況下,我們去年傾全校之力一起種稻,今年我們則縮小範圍,讓高年級種玉米。」

位於丘陵地上的城中國小,他們的田地在校門外左側,更高的一塊台地,「這兒是由一位住在台北的先生免費提供的,他很熱心,我們需要幫忙時,他也會回來幫助我們。」康老師說:「你看到那瞭望台是農會今年帶著高年級小朋友一起做的,小朋友自己鋸竹子,自己架構,還有地上這一些溝渠,原本今年種玉米是想要做玉米迷宮,最後卻因為連日大雨而失敗。我們的田地適合種稻,土地黏排水不易,小朋友嘗試著挖溝渠排水,可惜成效不彰。」

學校小,人力不足,是食農教育操作下的一大隱憂,不過,「我覺得,缺乏作記錄的人才是問題。」康老師說:「我畢竟是老師,負責教學,與孩子互動,這些過程如果有協助記錄的人,就更容易作分享。去年,觀樹教育基金會(華碩)的里山塾協助我們食農教育的課程,不但安排許多精彩課程與實作,也一路記錄完成了紀錄片。」我們的訪問,就在觀賞這部紀錄片後結束,影片很美,很棒!

IMG_6135_調整大小 IMG_6136_調整大小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