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以偏鄉學校分班之姿成功推動食農教育- 大明國小鳳鳴分班的朱玉璽和陳淑惠老師

訪問學校:大明國小 (6/24(三)10:30-12:30、朱玉璽老師、陳淑惠老師)

IMG_6206_調整大小鳳鳴分班不是分校,是一個只有一、二年級兩班小朋友的分班,因此,這兒只有兩位老師。兩位老師,為了分班的存續,也為了提供孩子更多元的學習,竟然以分班之姿,成功推動食農教育,成為屏東縣103年的最優計畫執行。不過,鳳鳴分班的處境,朱玉璽和陳淑惠老師依然是憂心忡忡。

 

「這個分班成立有30多年了,」朱玉璽老師說:「當時家長擔心孩子年紀小,過馬路危險,便大伙一起捐出稻穀,集資買地,在縣府蓋了校舍後成立分班,因為只有12年級,所以是分班而非分校。」陳淑惠老師接著說:30年後的今天,分班面臨裁併危機。沒想到,經過了30年,分班又再度跟稻米結下不解之緣,才能持續下去。」

「分班的課程,是由我們兩位老師,搭配體育、美勞科任老師完成的。」朱老師說:「本分班位於潮州、萬丹IMG_6200_調整大小IMG_6202_調整大小、竹田的邊陲地帶,自從88號快速道路開通後,原先公路對面的學區就再也不送孩子過來就讀了。我到這兒四年,學生越來越少,危機感重,因此,才跟陳老師商量發展特色理念課程,提升分班競爭力。」陳老師說:「所以,我們是以分班為主推動食米計劃,1~2年級小小朋友一起體驗種稻,而校本部則以講座活動為主。103年的計畫,我們主要是下田實作,今年(104)則考慮加強飲食的部分,並以田間藝文活動、美術、繪本等形式,試圖將文創帶入農業。」兩個人要做這許多事,看樣子真的很累,「村民、家長甚至都會主動來幫忙,特別是看見我們操作技術不熟練,常常一邊嫌棄,一邊就動手來幫忙了。」

在地其實有三位農友,幫忙這小小分班。

IMG_6207_調整大小朱玉璽老師說:「種稻的王家財大哥,給我們最大的協助,其次還有種檸檬的劉春強大哥和養雞的徐大哥。」王家財的三個孩子都在大明國小就讀。「去年,我們種的是高雄147號,分班得到工廠吳董免費提供1分半農田,2年級家長在王家財的指導下,一起帶孩子照顧稻子,收穫800台斤。農田距離分班開車7-8分鐘,因為孩子少,我們都用開車接送,而校本部則利用校園閒置空地,收穫了40公斤。」

兩位老師在此相互扶持,一起帶領著分班小小朋友。這裡有水池,小朋友從小被訓練清水地、除水草、掃地,白天就聽得到響亮的蛙叫聲,據說有貢德氏蛙和澤蛙。小朋友們透過種稻體驗和從小接近自然的實作教育,一個個看起來都像是四、五年級的孩子,成熟而有條理。

祈祝鳳鳴分班的食農教育持續發光發熟,獲得支持,分班也能持續營運。加油喔!

IMG_6204_調整大小 IMG_6203_調整大小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