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種稻體驗課程獲得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 安佃國小陳美惠前校長與胡俊賢主任

訪問學校: 安佃國小 (6/2510:30-12:00、胡俊賢主任)

IMG_6237_調整大小無論是八年食農教育資的資歷,或是曾經榮獲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殊榮,安佃國小都是食農種稻教育領域中赫赫有名的學校,一定沒有人相信,他們在97年第一次取得農糧署20萬補助時,收穫卻只有半臉盆的稻穀,裡面還有很多空包彈!

「民國96年,前任美惠校長就任本校,積極尋找學校特色,希望提升招生人數,剛好農糧署計畫出現,就提出申請,第一年約有20萬的經費補助,後來每年也都有17萬左右。目前本校執行的模式已經確定,作來頗為順手。」胡主任說:「這八年來,我們可以說都是自己摸索前進的,後來,對學校學童數的維持與成長,也確實是有幫助的。」

IMG_6244_調整大小 IMG_6245_調整大小

 

 

 

 

 

 

 

第一年的烏龍體驗,是安佃國小的傳世故事,也是該校食農教育持續的重要經驗。

IMG_6253_調整大小「我們都覺得種稻子應該很簡單,就在學校後方一塊半間教室大(10)的地上播種種植,找水利會申請灌溉用水,沒有著落,不曉得要配合水利會的供灌期程,圳溝沒水可供灌溉,只好拉著水管用自來水充數,搞得灰頭土臉,最後收成半臉盆的稻穀,裡面還有許多空包彈。」胡俊賢主任回憶說:「那時檢討發現,我們完全沒有依照時令來種稻,結果,沒配合時令就無法取得灌溉水,也因為結穗時,其他稻田根本沒在種,所以,鳥兒就都飛過來,三兩下就把我們的稻子吃光了。97年安南農會介紹農民給我們,有了諮詢,時令就跟上了,那一年租校地後方農地種二期稻 (6月插秧、10月收割),從此邁入正軌。早期我們從插秧、除草、施肥,都讓小朋友操作,後來就改成課程融入體驗,大部分田間管理由農夫來做。所以,孩子的主要操作是插秧與收割,生長過程則以觀察為主,每年以四年級升五年級小朋友為主,實際下田的孩子以自願募集而來,再邀請附近兩校各一班一起操作 (104年是南科實小和石門國小)。起初校內只有約3-4成的小朋友有興趣,不過,104年的自願比率已達九成,且今年在插秧完成時,三年級小朋友已經表達羨慕意思,非常期待。補充一下,這幾年我們種的稻種都是台南11號。」

IMG_6241_調整大小 IMG_6242_調整大小

「安佃米是我們米的名稱,每年收割後就辦義賣。早期還需要美惠校長透過人脈處理,自從101年獲得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後,改名『安佃金質米』,每年供不應求。去年透過LINE的方式由志工協助販售,每包1200元,全部700多包,兩天售完。」胡主任說:「義賣所得,用來做管樂團、舞蹈團基金,另一部分則用作弱勢學生照顧。這些照顧與社團融合,1-2年級著重在課後活動安排,包含作業指導、舞蹈體驗與圍棋課;3年級則擇優進入舞蹈菁英班,一直參加舞蹈團至6年級。」

IMG_6252_調整大小 IMG_6249_調整大小 IMG_6246_調整大小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