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學校: 油車國小 (6/26 8:00-9:30、廖欽祿校長)
油車國小是一間226人的小學,目前是12班的小學,廖校長積極推動食農教育,希望孩子能在屬於農業社區的環境下,體驗種稻,感受父母親的辛勞也豐富學習的內涵。訪問當天,農改場羅主任到校演講。廖校長說:「羅主任給我們幫助很大,整個計畫都是他大力協助,包含農地張羅、施作計畫等。」
「學校附近務農的家長目前約有6成,人數在逐年下降。」廖校長說:「有些年輕人回鄉務農,不過,大多是種蔬菜,因為利潤比種稻好。我們從101年起配合「五穀豐 登米足珍貴」校本課程讓孩子進行種稻體驗,不過初期以「盆稻」為主,希望讓師生感受一下。羅主任得知有農糧署種稻計畫,便建議我們試看看。103年申請通過後,這一筆補助真的彌足珍貴,孩子除了能體驗種稻的苦樂,更能引進較多資源在課程實施上給予協助,特別是藝術與人文師資,所以孩子因為食農教育有了成長。因為很多家長都是種稻高手,也怕家長質疑『校長,這樣種對嗎?』過程中我們在無毒與產量間思索許久,最後還是選擇無毒、自然的栽種農法,因為此計畫推動,也必須兼顧對於環境對待的省思。結果我們以實驗證明,孩子體驗種稻,能體會家長的辛苦,也試著理解環境健康的重要性,家長也支持學校推動的方式。」
油車國小全校皆參與種稻體驗,一、二年級種盆稻,主觀察,三到六年級則是田間種稻,主體驗,「有了體驗,我們再請老師嘗試回歸課程的學習。」廖校長說:「不過,老師們的專業在教學,種稻專業知識不足,一時之間要馬上投入食農教育領域有其困難。幸好有羅主任協助,時常來校給孩子們上課。另外,雖然社區與學校關係不錯,但家長可能由於忙碌,參與度也一直是我們努力的目標。今年家長會長和夫人很熱心,我們才終於成立17人的家長志工團。」為了不要影響老師正常教學,減少對老師們的影響,103、104年的農糧署計畫,由行政任人員主導、提案,希望能慢慢將老師帶進來。
廖校長是西螺人,小時候是要下田幫忙的,因此,種稻教育對他來說也是找回田間回憶,他在文賢國小擔任主任時,就曾配合西螺農會辦理過。對於油車國小的食農教育與種稻體驗,廖校長提出他想帶給孩子們的東西。「主要有三個部分,一是找回父執輩的記憶,從在地出發,體會父母生養的方式、態度與辛苦;二是了解在地農業根源,了解稻米與地方的深刻聯繫;三是了解生活環境健康的重要性,在人類在有意無意間破壞環境,藉由種稻的食物操作,提升孩子對環境的敏銳度,期待未來能成為行動者。」
校長一直說,「種稻體驗其實不用很多錢,學校都可以試著推動,但必須有很多人力投入,因為畢竟是勞心勞力的工作,也感謝學校很多行政人員及老師的協助與投入。在有限人力下,我們希望持續推動食農教育,進一步也讓學生能在過程中配合種稻主題學習藝術課程,新學年我們將讓引進陶藝、農村古物製作,紙黏土等師資,提升孩子藝術內涵。」
配合油車國小校本課程主題「五穀豐登、米足珍貴。」在廖校長與全校老師的努力下,油車國小食農教育勢必米足珍貴,越來越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