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x585.jpg)
暑假剩不到一周就要結束,許多爸媽把握假期尾聲帶孩子好好出遊。不過住在連一家7-11都沒有、彰化縣芳苑鄉路上村的孩子,可就沒有這種「福利」。長期以來路上村面臨人口老化、外流、產業蕭條等常見的台灣農村問題,學童在缺乏成人的陪伴下,終日在街頭遊手好閒。
不過路上長老教會6年前關注到潛在的農村問題,便利用有限的資源開辦課後陪讀班,補足農忙家長的不足;幾年下來孩子們在下課後、長假期間有個「有大哥哥、大姊姊」陪的地方,不再無處可去。教會也試著舉辦「剝花生」、「賣花生」、「下花生田」等活動,雖然對產業幫助十分有限,但期望藉由教育的力量慢慢改變路上村。
偏鄉加農忙,孩子疏於陪伴,憂心成為「流氓故鄉」
從彰化二林沿上林路向濱海西行20分鐘,就會來到遠離市囂的芳苑鄉路上村。沿途一枝枝「電火柱」就像站哨的衛兵,搭配綠油油的田野和二、三樓平房,構織了典型的傳統農村景致,當然路上村也面臨青壯年人口外流、勞動力老化、農產業蕭條這些其他農村共有的困境。
-400x267.jpg)
6年前,剛從神學院畢業的長老教會牧師陳澤胤,分派到已有一甲子的「路上教會」傳教。這些偏鄉農村的問題在他眼裡「都很複雜,也很難一朝一夕解決,」但他和教會的工作人員認為最急迫需要解決的,是孩子的課後照顧問題。
在偏鄉農村,務農的家長從早忙到晚,「有的家庭是做禽場的,所以放假期間孩子都要回家幫忙撿蛋,」即便上課日,許多孩子也是獨自留在家,缺少課後伴讀資源;加上約有3、4成屬於新住民、隔代教養家庭,「家長不一定會教孩子功課,」還有親子溝通問題,都可能影響孩童的學習表現。
「我們也碰過有的阿公阿嬤把提款卡直接給小孩用,沒有進一步教導使用金錢的觀念。」陳澤胤說,或是直接用3C產品充當保母,任小孩自由上網,「沒去把關網站分級,也沒教導孩子辨別資訊的正確性。」漸漸地孩子沉迷網路、金錢,排斥上學,成為潛在的「高風險」學童。
「所以地方盛傳一句話,」陳澤胤苦笑著說,「海線出流氓,其中二林流氓最有名,」但二林的流氓有半數都是從路上村這邊吸收過去的。
因此教會在2009年開辦課後照顧班,提供下課後的伴讀、照顧服務,而第一批20位孩童已經升上國中,「因為他們課業壓力開始加重,也會開始補習,但只要假日一到,他們也會回來教會幫忙照顧30多位國小生。」
教會幫忙賣「特產花生」希望改善地方產業困境

「其實我們也想過要怎樣才能幫助地方產業發展,也才能改變孩子的困境。」陳澤胤說,路上村雖然濱海,但多數農戶從事稻米、蔬菜、花生、畜牧等事業,「尤其是花生,走在路上街上,隨處可見老人拿著板凳坐著在剝花生、閒聊天。」但地方缺乏「高知名度」的品牌通路,多只能流入一般盤商系統。
因此教會在3年前,曾小規模試辦「花生小禮盒」。陳澤胤說,一方面希望讓教友和社區農民有更好的價格;另一方面教會也協助教會募集資金建置「樂活館」,供課輔、老人日托使用。
「那時候我們還特地派人向耆老學怎麼炒花生,」還請志工、孩子幫忙剝花生、繪製外包裝,「不過很可惜,我們的量不大,大概30包左右,」陳澤胤說雖然銷得很快,但近年教會人力吃緊,沒有辦法擴大再辦。「希望今年過後,教會人力充沛後可以再辦一次。」
不過,教會仍會規劃一些「認識地方」的活動,像是「參觀地方最老的製油廠,」或「下田採花生」的活動,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故鄉和產業。
招募志工、導入資源
由於路上村極度缺乏青年和學習資源,因此教會也積極向外招攬志工,平均一年有200人次到路上村服務。「不同的人帶來不同的生活方式,有的人會攝影、會畫畫,還有國際志工,都給孩子更多『對未來』的想像。」
今年透過基金會活動到教會服務的國防大學新聞系學生劉喜豪就說,「偏鄉孩子通常不敢『作夢』,想像自己未來可以開飛機、當護士。」其實他在國中以前,都和苗栗大湖的阿公、阿嬤一同居住,也是典型的「隔代教養」加「偏鄉學童」。他回憶當時覺得「日子就是陪阿公、阿嬤種田,」但隨著國中後到市區就讀,他開始了解城鄉差距造成的「成績差距」,因此很能體會教會孩童的困境。
陳澤胤也說,「雖然教會現階段只能做課後照顧,並試著導入志工資源,」面對「志工來來去去」,他說對孩子而言也是學會「好好說再見」的機會教育。不過教育會給志工一定程度的訓練,避免發生志工不易融入地方的問題。
也會拜訪路上村的獨居老人。(路上教會提供)-780x58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