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食農食米教育」達人票選至9/11

自然當教室,土地做老師

食農食米教育踏實為希望領航

「食米教育達人票選」為永續加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民國93年以來,在學校及地方上有一群人默默地深耕食農食米教育,因為他們蘊育了許多希望小種子,在台灣各地形成一股來自土地的翻轉力量。

 

偏鄉學校大能量

稻米的力量使夢想啟航

許多推行食農食米教育的學校本身,並非擁有豐沛資源的學校,甚至其中許多正是偏鄉學校透過食農食米教育課程,孩子們自食其力的收成,轉化為他們的學習基金:宜蘭岳明國小學田米收入,變成孩子們環島畢旅的腳踏車,成就一個夢想的同時,帶領他們看見更大的希望;安佃國小安佃金質米,成為孩子們管樂團及舞蹈團的基金,更有一部分用來照顧弱勢家庭的孩子們。這是耕耘8年的成果,來自於第一年僅半臉盆稻穀收成的經驗累積。

 

大自然的低頭族

3C世代不可或缺的實境教育

比起稻田收成,更豐收的是孩子們的心靈因為長坑國小推動的關係,地方耆老洪吉三老先生無償提供稻田,而這塊田地現成為了八里最後一塊田地。地方田地陸續消失轉作其它用途,令人不勝唏噓,然而林淑真主任在這裡想教給孩子們:『成為大自然的低頭族,常常低頭除草,抬頭仰望天空擁有專業農校發展環境的龍肚國小,透過結合生態教育解說,帶著孩子們擺攤,希望透過稻子的長大,喚醒學校歷史;在創新中,一起為農業找答案,一起找回對土地的情感。三田國小王永年主任說:『以稻為中心整合社區資源,發展稻草藝作,看見學生們豐沛的創作力,更開心的看他們找到了三代共同的話題。』

 

十年來核心人物更迭

「食米教育達人票選」為永續教育加油

投下最穀力的一票

教育推動的核心在「人」。很愛玩,也很懂得玩的貢寮國小陳承賢校長及莊金坤主任,連假日也親自開車,一車一車地帶孩子們到梯田做生態觀察,結合「和禾生產班」推動「田邊聊寮」的環境教育農事課程,還將國北教育大學「青年史懷哲計畫」拉近來,讓大哥哥大姐姐們一起參與收割。深溝國小,可說擁有當今有機農業第一線資源,穀東賴青松先生的師傅是孩子們農事教育的老師,耕作上採行耆老阿水伯的古法重稻計畫。前任台灣永續聯盟理事長張添順先生,是東榮國小現任主任,過往推動蝙蝠屋及麥田見習,現在帶孩子們開墾幸蝠一號田,台灣永續教育向下紮根。

十多年來也有已消逝的達人︰串連五結鄉農會參與校園食農教育推廣,建立「民俗文物圖鑑」的賴明威老師;馬賽國小推動「無尾港文教基金會」及地方可食風景的鍾茂樹老師。若更多人關注或更多人了解所推動的食農食米教育,這些曾經的努力就不會消失,就有了傳承與延續的機會。農糧署今年度首次將食農教育與學童種稻、米食教育推廣結合,辦理一系列以稻米為主軸之子計畫,希望藉由相關學童種稻計畫執行單位之經驗,串連相關社區、學校及農會(或在地農業產業)等資源,拓展米食教育推廣之廣度及深度。對於這些深耕土地的力量,舉辦了「食米教育達人」票選活動,讓大眾了解在這塊土地上哪些事正在發生,並透過參與票選行動,能鼓勵更多人參與相關的教育活動,讓好的食農方案不會一閃而逝,而能夠從校園的一隅,推廣進入民眾生活中。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