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名米產地冠軍賽共有50個鄉鎮,總計66個隊伍,每年競爭都相當激烈,幾乎可說是過五關、斬六將,總共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測試米的外觀規格以及粗蛋白質,總共佔55%,第二階段評比糙米性狀、吃起來的口感等等,佔45%。到底什麼樣的米在評審眼中是上等貨?請看以下報導。
第一階段
一:外觀規格
稻穀:看整體容重量、破碎稻穀比例等,破碎比例超過2%則不通過。
糙米和白米:檢查是否有夾雜物、被害粒、異型粒、碎粒、白粉質粒(「米腹白」)
若栽培管理、肥料控制不當,導致米腹、米心白太多,米就不會晶瑩剔透,也會影響口感。
二、粗蛋白質:
米的口感和蛋白質含量有關,蛋白質少,米質較軟,反之則較高,會影響口感,主要和肥料、土壤、溫度等有關。一般來說台灣人比較喜歡吃軟黏的米,蛋白質較低,台稉九號一期作在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栽培、測試的蛋白質約在6.38%。
第二階段
三:糙米性狀:
評比比賽米的均勻度、飽滿程度、光澤度,一串稻穗有很多穀子,成長速度不同,因此要均勻並不容易,得花一番工夫細心照料
四:官能品評
看-煮成白米後光澤度夠不夠
聞-聞起來米的香味如何,如果是香米組,芋香味夠不夠濃厚、有餘韻
吃-細細咀嚼,看米的Q彈程度夠不夠,不過也要有適度粘性,中間的平衡正是米好吃 的關鍵
糙米性狀那段內容與蛋白質那段重複了
謝謝你,好像在整裡的過程中不小心複製到了,立刻就來修正,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