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壩」是客家語河流的意思,也是苗栗南庄青年預計在月底推出的環境劇,全劇預計以邊走、邊演、邊看、邊說中港溪昔日浣衣婆、放水燈和戲水風情的故事,讓觀眾省思人河關係,為汙染防治付出行動。
全程完全由「說書人」帶領觀眾沿中港溪河岸走動,打破單純坐在座位、端看舞台表演的傳統形式。周亞璇說,「我們表演風雨無阻,因為那也是中港溪最自然的景致。」
《河壩》環境劇是由劇場藝術家及地方團體合作,演員都是在地居民與小孩,這場戲劇沒有門票,但藉由網路募資籌款支付專業劇團及相關費用,讓藝術在偏鄉中繼續紮根。
坐在河邊看「河壩」的故事,喚回人河情感
《河壩》是由老寮背包空間,和中港溪產業文化復耕協會共同推出的在地環境劇。製作人周亞璇說,「在客家人的文化中,河川附近的土堤、流域都是河流的一部分,統稱『河壩』。」
但在經濟發展、人類開發的過程中,土堤逐漸被消波塊取代,甚至瓜分出一塊塊建地;而常在河邊浣衣的阿婆風景如今也逐漸消失,反倒只留下一條條水管,排入每日的家庭汙水,人、河關係從親密變得生疏。
《河壩》以「有了水,讓世界動了起來!」作為開場,5、6位小朋友奔跑而出,他們各自代表宇宙創生以來的風、光、日、水等「自然諸神」,圍著抱著「地球」的神靈奔跑、跳躍,彷彿在慶祝地球的創生,最終他們又歸於沉靜。
這段帶有客家人諸神信仰色彩的開場,表達了《河壩》想帶給觀眾的理念。「我們也是希望透過《河壩》讓欣賞者了解、省思,人們才能對『河壩汙染』有更多意識,甚至採取行動。」周亞璇說。
-780x520.jpg)
藝術專業與地方人士合作,以客家元素創作《河壩》
除了環境議題,《河壩》也是地方團體嘗試以藝術專業者合作的一個嘗試,周亞璇表示,「會希望帶入專業元素也是老寮想嘗試的方向,而不是只在傳統的『社區表演舞』中打轉,或是讓藝術集中在都會發展。」
參與行動的藝術團隊,有些是台北藝術大學畢業或藝術工作背景,例如導演宋厚寬就曾在台北海鷗劇場執導,戲劇中也使用非洲鼓、吉他和專業舞者,但也融合了南庄的地方色彩,包括八位在地大人與小孩共同演出,劇團也與當地人討論劇情的發想和呈現方式。
「像有一幕浣衣阿婆,原本沒有唱山歌的,但我們在排練過程中,一位演員阿婆提議加唱『中港溪水通大海,地靈人傑永留長』,讓浣衣場景的客家味更濃厚。」
周亞璇說這種「沒標準台詞」,而是透過討論、演繹過程中加油添醋的表演形式,對劇團而言相當尋常,卻是地方居民非常陌生的展演型態,「也是經由一次次練習才發展出來的。」
因為表演,而更認識故鄉和河壩
身穿黑白條紋、帶有點「爆炸頭」的泰雅族小女孩戴君茹,今年就讀南庄國小五年級,她就像劇團的「孩子王」,走到哪,其他無論高年級、低年級的小孩就跟到哪。
「我們很常到河流旁邊游泳、烤肉,」戴君茹說從小到大,中港溪就和她的生活密不可分,「當然玩完一定要把垃圾帶走!」而一旁的孩子們也搭腔說:「對,要告訴大家愛護河流、愛護環境。」
今年國一的莊宇丞則說,「如果沒有參加劇團,周末可能就睡覺打發,但來劇團練習,很有趣,是一般生活不會遇到的。」
-780x520.jpg)
《河壩》累積參與力度
不過周亞璇坦言原先對《河壩》期許的參加人數仍舊「差很大」,「可能大南埔工作室搬到老寮也只有一年多的時間,所以能動員的社區居民有限,但或許《河壩》有成果後,會比較能吸引地方人士參與。」
而因為強調地方性,劇團成員也較一般劇團顯得「流動」許多,「很常大家練習的時間都喬不攏,我們也還在想怎麼辦。」不過周亞璇說這也是地方、社區工作面臨的務實情形,不用太過焦慮;只是導演、音樂表演者的工作經費仍需由募資平台上取得,才能延續下去。
儘管如此,《河壩》還是獲得許多熱心民眾幫忙。像劇本創作其實來自當地居民提供的「舊照片」,包括浣衣女、放水燈,都融入戲劇題材;「還有南庄的阿婆說願意幫我們剪裁戲服,也有的則帶她們舊有的衣服、竹籃來當作表演道具。」
《河壩》預計在10月24日在苗栗縣南庄鄉下午開演2場,全程完全由「說書人」帶領觀眾沿中港溪河岸走動,打破單純坐在座位、端看舞台表演的傳統形式。周亞璇說,「我們表演風雨無阻,因為那也是中港溪最自然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