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木匠的家擔任木工師傅的劉瑞隆,曾因走不出車禍陰霾,終日躺在床上不願面對人群。數十年的日子雖曾試著就業,卻都只有臨時工的性質;直到3年前,他來到木匠的家擔任木工技師,不只從頭學起、幫二手傢俱找到新生命,更替協會賺錢提供給更多弱勢族群就業。
1-780x492.jpg)
車禍後一躺十幾年,3年前從頭開始
來到木匠的家已3年的劉瑞隆,今年已屆花甲之年。40年前剛退伍的他,正從事水井開鑿的工作,前程似錦的他從未料到,在清晨上班途中遭拼裝車衝撞,讓他下半身從此癱瘓。
「從那時起,我就一直躺在床上不出門,」劉瑞隆說,整天躺著、睡覺的日子一過就是10多年,而他沒說出口的是,他對人生完全絕望,天天「以淚洗面」。
直到50多歲時,劉瑞隆才開始逐漸想開,但就業路途一直不順遂,「很多時候面試人員一看,資料一收、簡單問幾題,我就知道沒機會了。」不過他仍是幸運地在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學過蘭花栽植和珠寶設計。
後來又在當時桃園縣政府的介紹下,輾轉來到木匠的家,雖然完全沒有經驗,「但不會就是學。」劉瑞隆便跟著會木工的志工、職訓人員開始,從簡單敲打、釘釘子開始,把一張張搖晃不穩的學童課桌椅,變得牢固又可重新利用,現在更是木匠的家唯一的木工技師。
-780x520.jpg)
看起來很簡單的再生木作品不簡單
除了生硬的修繕外,正在木匠的家咖啡店,以「再生木」拚製的鑰匙圈、時鐘,也都出自劉瑞隆的巧手。
「再生木」是木匠的家從民眾、清潔隊回收的傢俱取得的木材原料,木匠的家關懷協會專案經理華思凱說尤其是以組合木構成的傢俱,一經毀損、結構就無法修復,通常只能送到焚化爐處理,造成環境負擔。
但木匠的家今年開始試著和劉瑞隆討論,將拆下的木板拔釘、整平、裁切、組合,看是否能成為新的產品。「一開始因為瑞隆哥沒做過,有些木條在裁切時可能手一歪,或角度沒抓好,拼起來都會有些微縫隙,讓作品不夠美觀、紮實,更失去商品價值。」
-780x519.jpg)
而不同木條顏色深淺的組合,或是時鐘、風車立體作品紋路的搭配,也都需要經過空間邏輯的概念,「在我看來瑞隆哥真的很厲害,從完全不會到做出這麼多東西。」
當初面試劉瑞隆的木匠的家關懷協會總幹事劉修榮說,「他一開始也以為只會待半年,臨時工作結束就走,」但後來做出興趣和成就感,便願意留下來服務,如今他生活已能自立,也樂於工作。
1-780x520.jpg)
近1/3的二手傢俱經擦拭即可再使用
其實能拆除、做成再生木條的傢俱,佔木匠的家一年可回收的7000件傢俱總量1/3,另外又有1/3只要經過擦拭就又「閃亮如新」,可以販賣使用;最後剩下的1/3,則是部分損壞,像木椅不穩,或是電腦桌抽屜約少滾輪,不易滾動,只要稍微修復即可。
延伸閱讀:華麗變身 木匠的家公益二手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