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引發太陽花學運的「黑箱服貿」,最終以「先立法、再審查」收場;但在監督條例草案遲遲未通過的情況下,我國政府仍持續進行兩岸貨品貿易協議(簡稱貨貿)談判。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今(2)召開記者會,抨擊政府急著於本(11)月完成談判,罔顧國內農產品、農產加工品及300多萬人的中小企業。
綠社盟:開放可預期引起農、工損害,有利4大產業
無論服貿、貨貿,都是ECFA架構下的自由貿易協定,全名為「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在ECFA的架構下,我國和中國雙方必須在服務貿易、貨品貿易、投保協議、爭端解決及經濟合作等5個範疇合作;若單以「貨貿」來說,主要是討論哪些貨品可以降低多少關稅,用來降低兩國彼此的貿易障礙。
目前我國極力爭取出口到中國可「零關稅」的產業有石化、面板、工具機、汽車等四項產業;但相對的,中國方面也會要求台灣在食品、紡織、醫藥、陶瓷、玻璃、金屬等產業上降低關稅,實施開放措施。
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不分區參選人葉大華批評,去年服貿引起的占領立法院事件後,社會普遍以「先有監督條例,再來談判」為最大共識;但目前監督條例草案不只有8種版本,且均擱置於立院中,「政府應暫停談判。」
同時綠社盟也擔心貨貿會取消對中國的農產品進口管制,像茄子、金針、柑橘、芭蕉、芋頭、桂圓、糙米等,衝擊台灣本地的小農經濟。綠社盟宜蘭縣立委參選人,同時也在務農的吳紹文說「台灣的自由貿易史,也是農業的犧牲史。」
吳紹文表示,從加入WTO開始,農業就開始走向農地鬆綁、休耕政策,更失去糧食自主的空間;此外中國方面要求開放的紡織、玻璃、金屬等產業又多屬中小企業,共有300多萬人身處其中,「廉價的中國工業製品輸入台灣後,難道不會造成失業潮、關廠潮?」

農委會:敏感農產品以「不開放」為原則
負責貨貿談判中,農產品項評估的農委會國際處副處長蕭柊瓊說,「敏感的農產品還是會維持不開放的原則。」而農委會認定的「敏感農產品」,有三個特性:有關稅配額、有特別保護措施,或是國內產量特別大的;像是紅豆、乾金針、鳳梨等都屬具關稅配額,也就是「較敏感」、以不開放為原則的農產品。
不過蕭柊瓊也說,「在談出一個結果之前,都還在過程中。」因此仍須視未來談判狀況,才能確定對農產品的影響程度,只是「農委會會讓農產品的衝擊降到最低。」
農陣:雖然農產品沒開放,但「加工品」會有威脅
而儘管沒有開放中國農產品可以低關稅、零關稅的方式輸台,但「加工品」仍對台灣農產品極具威脅性。
台灣農村陣線研究員陳平軒說,以紅豆為例,國產紅豆有7成以上進入加工市場,成為紅豆餡、紅豆泥;若開放中國紅豆泥等加工品進入台灣,在價格、數量競爭下絕對會衝擊台灣的紅豆生產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