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一輩子做好一件事。」用來形容台灣香蕉研究所生理生化組主任蔣世超博士一點也不為過。23年前,蔣世超在美國喬治亞大學攻讀作物與土壤學博士返國後,便投身有機香蕉栽培領域的研究,當時香蕉絕症「黃葉病」已在台猖獗二十多年,他從香蕉有機栽培的管理過程中發現,有機農法可以降低香蕉黃葉病5成以上的罹病率。
蔣世超日前獲得台灣有機產業促進協會頒發的年度「有機產業傑出貢獻獎」,身為他的研究夥伴、台灣香蕉研究所所長趙治平說,蔣世超推廣有機香蕉栽培非常執著,還在研究所內種植近10公頃的示範區,這麼多年來堅持一個理念讓人佩服。
蔣世超:有機香蕉是減少黃葉病的栽培方法
台灣香蕉種植面積約有1萬3千公頃左右,其中慣行農法佔大多數,有機香蕉實際種植面積不到50公頃。面對有機香蕉難以推廣,蔣世超為何執著近20年?他說,「因為我相信這是目前降低香蕉園土壤劣化、減少香蕉罹患黃葉病的栽培管理方法。」
香蕉黃葉病屬於土生性病害,簡單來說就是從土壤引發、傳播的疾病。香蕉黃葉病最早是在1967年出現在屏東縣佳冬鄉北蕉蕉區,由於當時未立即採取隔離措施,導致黃葉病逐漸蔓延整個台蕉主要生產區,是過去四十多年來阻礙台灣香蕉產業發展的最主要因素。
蕉園罹患黃葉病時,病會先從蕉株的根部侵入,導致蕉葉枯黃、蕉柄軟化,彎曲下垂,最後整個枯萎死亡,噴什麼藥都沒用。蔣世超說,「使用慣行栽培管理的農民,通常在一塊農地上植蕉1、2年就因感染香蕉黃葉病而換地種植,蕉農植蕉付出的成本很高」
蔣世超表示,使用有機栽培方法,會改變土壤物理化學的條件,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多元性和數量,如此自然的情況下,如此就能降低香蕉罹患黃葉病的機率。就其在香蕉研究所示範區的研究,有機蕉園和慣行蕉園相比,採用有機栽培用的香蕉園,罹患黃葉病的機率少了5成以上。

提前套袋避免病蟲害
除了從土壤「救」起外,要防治黑星病、葉斑病、花薊馬、象鼻蟲等病蟲害,其實只要做好「提前套袋」的物理防治工作,不用噴農藥,就可避免病蟲害發生。
蔣世超指出,一般蕉農習慣在蕉株抽穗、果把完全出現(即終花)後,等到做完摘花、疏果、整理果把等動作後再來套袋,期間就得噴農藥來防患果實被蟲病危害,若轉作有機,只要在蕉株花苞彎下來還沒打開時就先套袋(因為此時花苞裡的果實還被保護著),待2到4週的成長期再打開整理,果實感染病蟲害的機率會很低,可以完全不使用農藥。

明年即將退休 蔣世超繼續貢獻香蕉產業
蔣世超這20年來著力推廣有機香蕉,但相當低調,他坦言,很多問題仍出在思維和態度的轉變,傳統蕉農習慣蕉園內必須寸草不生、終花後再來套袋、施很多肥料來「趕肥」讓香蕉長得快,因此這些年來願意種植有機香蕉的大多是新蕉農,也就是曾從事別的行業再投入農業領域,比較容易吸收新觀念。
所長趙治平補充,推動農民轉作有機香蕉並不容易,畢竟農民會擔心外觀、品質、產期延後等問題,而這些都會牽連到農民的經濟,尤其初期投入成本通常是慣行的2倍,傳統蕉農多半不願意,不過長遠來看,有機栽培可促使土地得以長期利用又兼顧生態價值。那樣的回饋反而「日久見人心」。
年過60、明年就要退休的蔣世超現在每天仍堅持往返蕉園和研究室間,鑽研與推廣有機香蕉的栽培方法是他的志趣,更埋下他對於香蕉產業轉型的期待,「我不會真的退休,我會繼續貢獻我的專業在香蕉上。」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