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鷹超過20年 四個推手讓老鷹飛

《老鷹想飛》是台灣第一部上院線的老鷹紀錄片,耗時23年,導演梁皆得從16釐米膠卷拍到數位攝影,透過「老鷹先生」沈振中和接班人屏東科技大學研究生林惠珊的眼睛,挖掘黑鳶消失的原因,但這部片還有個不為人知的幕後推手,2013年,《老鷹想飛》差點因為資金不足胎死腹中,千鈞一髮之際,「惠朋國際集團」大方出資500萬,觀眾才得以在大銀幕看到老鷹飛翔的姿態。

老鷹家族(圖片提供:社團法人台灣猛禽研究會)
老鷹家族(圖片提供:社團法人台灣猛禽研究會)

低調出資的汽車大廠:我想讓更多台灣人看到這部片

「惠朋國際集團」是台灣老字號的汽車零件廠,創立於1973年,前身是「金永昇行」,在東南亞市場舉足輕重,目前是台灣最大的歐洲汽車維修零配件出口商,許多歐洲高級名牌跑車,都是惠朋的服務對象。

汽車零件和生態保育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為什麼會成為《老鷹想飛》幕後推手呢?

故事得回溯到3年前。當時導演梁皆得下定決心集結20年來拍攝成果,剪成一部完整的紀錄片,無奈後製資金缺口高達500萬,他和《老鷹想飛》的監製、著名猛禽生態藝術家何華仁到處找贊助,透過朋友牽線找上惠朋,本來只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沒想到第一次見面,惠朋當場就簽下了500萬支票。

「其實我們一開始是想找5個人,每人贊助100萬,」何華仁說,惠朋聽到提案很感動,非常希望能讓更多台灣人看到這部片,即使後來資金超支,製作團隊上網募資兼宣傳,惠朋3年來仍不斷詢問有沒有需要追加資金。

雖然製作單位宣傳時都不忘感謝惠朋,但這家隱身在台中的公司卻很低調,從不接受媒體採訪,只默默佔據海報最後一行。

贊助《老鷹想飛》同年,惠朋在公司成立「鳥人俱樂部」,每個月舉辦一次環境教育課程、員工當起護鳥志工,甚至還帶德國客戶到新店觀察老鷹,何華仁轉述,當時德國客戶很感動,直說「第一次有合作廠商,帶我這麼深入認識台灣的土地。」

翱翔在基隆港的老鷹(圖片提供:社團法人台灣猛禽研究會)
翱翔在基隆港的老鷹(圖片提供:社團法人台灣猛禽研究會)

追鷹20年的老鷹先生和黑鳶公主:一切都是天命

黑鳶的俗名是老鷹,《老鷹想飛》透過一老一少追鷹人,帶出老鷹20多年來在環境破壞下的流離命運,一老指的是「老鷹先生」沈振中,一少則是追隨他腳步的「黑鳶公主」林惠珊。

嚴格說起來,沈振中在片中一開始並不老,1992年放棄教職、發願追尋老鷹時,梁皆得的鏡頭就默默跟著他的足跡。片裡沈振中不多話,一下子躲進自製的鐵皮屋、一下子攀到懸崖峭壁,觀察老鷹回家、玩枝條、哺幼鳥,甚至爬到老鷹棲息的樹幹做陷阱,防止獵人偷鳥。

老鷹先生沈振中(圖片提供:社團法人台灣猛禽研究會)4
老鷹先生沈振中(圖片提供:社團法人台灣猛禽研究會)

沈振中發願追鷹20年,就在結束前一年,屏科大研究生林惠珊自告奮勇寫了一封信,拜託沈振中帶他去看鷹。先前也曾有人主動聯絡沈振中,後來卻被他發現別有用心,幸好沈振中之前和屏科大合作時留下不錯印象,林惠珊才成為他唯一的「徒弟」。

「可能是當時正逢沈老師發願結束前一年吧,希望有人承接。」林惠珊推測。其實,她開始關注老鷹,正是因高二看到沈振中寫《老鷹的故事》,「每次到戶外觀察,沈老師的望遠鏡沒放下,我都不敢放。」

相較於沈振中偏重觀察,林惠珊加入更多學術研究。2012年,她和研究室成員觀察到傷鳥體內,有老鼠藥和部分農藥殘留,這才發現老鷹消失的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吃到被農藥毒死的斑鳩、麻雀等,遭二次毒殺。

這個發現成為電影關鍵的轉捩點,也證明沈振中沒有看走眼。「當時決定帶惠珊觀察,是希望透過不同角度,為老鷹研究帶來突破,如果沒他,傷鳥到我手中,我也沒辦法做什麼。」他說,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安排。

一路走來,林惠珊和沈振中不約而同以「天命」形容,如果不是梁皆得咬牙紀錄、沈振中20年前發願、林惠珊接棒、惠朋國際臨門一腳,《老鷹想飛》不可能激起這麼多漣漪。

至於林惠珊要不要追隨師傅腳步,發願追鷹20年?她不好意思地說,現在還沒有想法,倒是一旁沈振中半開玩笑:「惠珊的信箱帳號數字加起來剛好是21,就來個21年吧!」

(左起)沈振中、林惠珊、梁皆得
(左起)沈振中、林惠珊、梁皆得

從黑鬍子拍到白鬍子的導演:黑鳶是穿梭在人間的天使

沈振中和林惠珊的師徒緣令人稱奇,導演梁皆得的故事也很動人。

梁皆得不是電影科班出身,因為愛鳥,曾在中研院擔任鳥類研究的助理研究員,1992年到蘭嶼研究蘭嶼角鴞,遇到其他影像工作者,開啟他拍生態紀錄片的想法。

1995年生涯第一部16釐米生態紀錄片《ㄉㄨ ㄉㄨ ㄨˋ:蘭嶼角鴞的故事》,就入圍第32屆金馬獎最佳紀實報導片,1997年、1999年後再分別以《草山鷹飛》、《菱池倩影》獲金馬獎提名,一次在馬祖拍鳥,竟意外發現8隻瀕臨絕種的「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引起國內外賞鳥人士驚嘆。

《老鷹想飛》是他生涯拍最久的紀錄片,一開始的攝影機還是和朋友借來的,只能利用工作空檔捕捉畫面,光是一個老鷹玩樹枝的畫面,就等了4年多,拍到招牌落腮鬍從黑變白。

他坦言,一開始根本沒想到會拍這麼久,只是單純想紀錄老鷹蹤跡,一度因為資金困窘停拍,後來意識到沈振中20年發願時間快到了,才下定決心剪成完整的紀錄片。

跟著沈振中跑了20多年,發現香港面積只有台灣三分之一,老鷹族群卻是3倍,梁皆得有感而發地說,老鷹的生存環境被破壞,現在看到的數量,遠遠不及小時候,「今日鳥類、明日人類」,老鷹是穿梭在人間的天使,提醒人們現在的處境。

導演梁皆得(左1)拍攝老鷹23年,鬍子從黑變白(圖片提供:社團法人台灣猛禽研究會)
導演梁皆得(左1)拍攝老鷹23年,鬍子從黑變白(圖片提供:社團法人台灣猛禽研究會)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