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外勞喊了十多年,考量工時不穩定、技術外流問題,以往只允許漁業和屠宰場申請,今年農委會和勞動部首度強烈宣示,預計開放酪農外勞,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王忠恕坦白地說,「原則上會開放」,這個月底將召開第二次「跨國勞動力政策諮詢小組」會議,討論酪農外勞工時、薪資、人數等等細節。酪農外勞指標意義濃厚,若運行順利,畜牧、花卉、茶葉、菇類等產業可望跟進。
為什麼酪農是第一批開辦產業?酪農的工作型態為何?為什麼3、4萬月薪仍請不到人?上下游走訪南台灣老字號的高大牧場,紀錄第一線牧場工作實況。
全年無休,擠完牛奶才能吃年夜飯
站在比自己還要高的乳牛旁,高大牧場第三代主人陳東杰揮舞著雙手,像在指揮交通,大聲喊著「來!過去!」,牛兒好像聽得懂人話,隨著他的手臂方向移動巨大身軀,一旁70歲的工人穿著防水衣、戴上防水帽,熟練地移動橘紅色水管,沖掉乳牛身體和乳房上的土和糞便,洗完澡的牛才能進到榨乳室,產出人們餐桌上的牛奶。
陳東杰每天早上3、4點就得到牧場前置準備,5點將牛送進榨乳室,榨完奶、沖完牛舍,日頭早就出來打招呼,8、9點吃個早餐、休息一下,下午3、4點再重複一樣的循環;高大牧場有1500頭牛,其中450頭是泌乳牛,擠乳一次約8~10分鐘,全部擠完大概需要3~4小時。
榨乳只是其中一項作業,牧場的一天是這樣的:趕牛人凌晨上工,巡視牛隻、觀察吃飼料狀況,將牛趕到空地,交給全副武裝的洗牛人;充分清潔後趕進榨乳室,檢查牛的乳頭有無發炎、牛隻健不健康;確認沒問題開始榨乳,當場檢驗有無抗生素或藥物殘留;榨完乳後趕回去吃飼料。
在牛離開柵欄時,洗牧場工人會用高壓水管噴灑地面,清掃牛糞尿;牧場另有懷孕女牛區、等待配種的小女牛、剛出生的小牛等等,全都要分開照顧,搭配專屬飼料。
高大牧場至少需20個員工,現在僅14人,陳東杰只得把自己當兩人用,本來老家在高雄,但為了就近照顧乳牛,索性住在牧場旁的透天厝,「半夜母牛要生了才來得及」。
乳牛每天得洗四次澡、12小時擠一次乳,牛沒休,人當然也不能休,連春節都要擠完乳才能吃年夜飯。「沒辦法,牛嫂不給我休啊!」陳東杰臉上看不出埋怨,倒是有種看開了的豁達感。
工時分散、環境差,全台缺工上千人
全台灣有550個牧場和陳東杰一樣全年無休,根據農業統計年報,目前全台大概有11萬頭乳牛,平均一個牧場養200頭牛,每年供應國人36萬5千噸鮮乳,8成以上由大乳品廠契作收購。
相較於看天吃飯的稻米、蔬菜、水果等,酪農收益穩定,沒有農閒和農忙期,但因為工時分散、粗重、每天和牛糞為伍,月薪3萬起跳仍找嘸工,農委會統計,酪農業平均缺工約800人。
高大牧場門口的徵人啟事已經斑駁到看不清楚,榨乳室理論上需要四個工人,目前只有三個,月薪3萬起跳,每周可輪休兩天,工作久了可加薪,和當地薪資相比不算低,但還是遲遲找不到第四人。
陳東杰說,榨乳室工時分散,集中在一大早和下午,而且榨乳時必須站著,隨時閃避牛腳飛踢,願意做的人很少,「唉,你看台積電的電子零件會突然踢人嗎?不會嘛,我們的工作有危險性,工時又長,而且沒人願意把女兒嫁給你。」
開放外勞聲浪不斷
除了工作粗重,許多應徵的人一看到牧場環境就卻步,雖然牧場會區分走道和乳牛休息區,但乳牛哪管你是哪一區,穿過走道至榨乳室,邊走就邊豪邁地大便噴尿,有些牛性子一起,不走就是不走,趕牛人得踏著牛糞踩進休息區吆喝。「有人早上來工作,下午就不見了。」陳東杰的大女兒陳宥蓁滿腹無奈地說。
她前年大學畢業後回家幫忙,因為從小看牛長大,對這樣的環境早就習以為常,但許多應徵的人常常做不到一天就跑了。
中華民國酪農協會理事長洪長進在彰化養700頭牛,對缺工也抱怨連連。他無奈地說,現在還缺3個工人,開出3~5萬薪水,月休6天,還是找不到,「酪農們是非不得已才希望引進外勞,其實外勞費用加一加,不會比本勞便宜到哪裡去,而且還有語言問題,如果能請本勞,我們也很想。」
雖然酪農缺工是事實,不過外界也質疑,外勞只是治標不治本,重要的是找出讓人卻步的原因,改善環境,讓更多本勞願意投入。(系列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