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新竹,多數人總說「風好大」、「貢丸、米粉很好吃」,讀理工的可能會反射性的指「科學園區」,但其實不僅如此,在清朝,新竹(時稱竹塹)可是北台灣最早開發的城市,歷經日據、國民政府至今,曾經的日式宿舍、閩式建築一間間隨著都更消逝,一個城市的歷史看似就這樣埋葬其中,但有群清大學生不甘心,為此辦了本新竹的「地方誌」,用文字記錄新竹的故事。
關心新竹城市發展 清大生辦地方誌
這群清大學生今年3月在清朝時期最熱鬧的北門大街,選定一間老宅成立「見域工作室」,同時發行《貢丸湯》創刊號。
《貢丸湯》編輯團隊共有14人,清一色都是清大學生,但新竹在地人卻是少數,他們的齊聚源自對「地方事」的關心,有的人參與新竹監獄日式宿舍群保留運動,有人關心城隍廟周圍的閩式古屋要拆掉改蓋高樓,還有人倡議新竹需要一間live house成為獨立創作的展演空間。
團隊成員之一、來自台北、現讀清大電機工程學系的林宗德說,剛開始來清大念書很直觀覺得新竹就是科技城,直到認識了一些老舊建築的保留運動,藉此認識到原來新竹有農業、新竹的舊城區是個商業古城,而新竹古今變遷和台灣城鄉發展的脈絡很相像,某種程度就像台灣的縮影。
另一方面,團隊成員發現隨著新竹科學園區週遭的「東區生活圈」建立,就連新竹人也越來越少談論新竹自己的歷史。
《貢丸湯》主編、清大社會所謝爾庭指出,新竹在籍人口約有40萬人,而加總清大、交大兩校師生以及在工研院工作的人就佔了快一半,有些住民搬到東區生活圈後,便離新竹舊城區的歷史文化、環境變遷、交通問題越來越無感,「我不樂見新竹出現這樣的不平衡發展。」
-660x440.jpg)
文化像貢丸湯 隱身在新竹街頭
這群清大學生去年成功申請到文化部「103年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的獎勵補助,地方誌的構想因此有了資金後盾。一開始團隊成員拿不太定刊物名稱要取成什麼?有人提議「走城」、有人說「米粉絲」、還有人建議「祭祀圈」,直到「貢丸湯」的出現,獲得多數人的認同。
前《貢丸湯》主編、現讀台大城鄉所的莊重遠表示,貢丸湯是新竹人的日常,它不會是生日、婚宴上選擇的食物,但卻會是當你肚子餓、覺得冷會選擇到巷口或街邊喝上一碗的食物,而文化就像這樣,文化不是一次性的消費活動,它應該是鑲嵌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就像習慣一樣存在人們的週遭。他補充說道,而且貢丸湯喝起來暖暖的、聽起來很可愛,很適合成為刊物的名稱。
-660x440.jpg)
《貢丸湯》至今出版至第四刊,基本上每2到3個月出刊一次。從創刊號爬梳新竹舊城區,橫跨200年的建城歷史,到近代竹科附近的東區生活圈崛起,潮牌、gay bar等次文化佇立於巷弄,再到第四刊的城隍廟專題,總是充滿新意。而這些文字記錄除了仰賴在地居民外,很大一部分是他們從《新竹市志》、《竹塹城向新竹城街道結構的轉化》等歷史文獻參考而來。
《貢丸湯》每刊總會花部分篇幅介紹新竹在地食物,有的是從族群遷移歷史的面向,介紹藏匿在新竹街頭的閩南、眷村、日本、東南亞等料理;有的則從時間和空間面介紹,編輯團隊之一潘醇說,單點式介紹新竹食物並無法凸顯其特色,像新竹咖啡店早期是沿著中興百貨設立,隨著中興百貨沒落、大遠百崛起,現在新興的咖啡店都逐漸集中到大遠百周圍,這便成了《貢丸湯》介紹在地食物的切點。
-660x423.jpg)
《貢丸湯》繼續走
見域工作室除了出版《貢丸湯》外,也會辦城市導覽、空間講座等活動,而文化部補助的年度計畫目前只供《貢丸湯》出版四刊,往後《貢丸湯》如何持續出刊便考驗著團隊成員的每一個人,《貢丸湯》發行人吳君薇說,「我們有算過,目前一刊製作成本大約10萬元,每刊大約小賠1、2萬元,因此持續擴大鋪貨點,同時向政府或企業爭取合作機會也是方法之一。」
《貢丸湯》主編謝爾庭表示,前陣子《貢丸湯》加入「獨立出版聯盟」行列,因此明年《貢丸湯》將會到書展擺攤,無論《貢丸湯》未來如何繼續走下去,讓更多人認識新竹、繼而討論新竹、促使行動是團隊辦刊物最核心的目的。
-660x44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