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颱風過境,土石流彷彿成為必然,不再被民眾當成「新聞」,紀錄片導演黃淑梅,將7年多來追蹤的國破山河影像串連成紀錄片《給親愛的孩子》,爬梳百年來的台灣林業開發,要讓未來的主人翁認識台灣山林曾經的豐富景貌。
雖然黃淑梅直說,拍完片後對台灣的山林利用情形「很悲觀」,但《國土計畫法》有可能帶來改變,「只是必須要落實立法精神,不能再法外開案例。」
追蹤土石流7年多,以紀錄片探尋山林病灶
八八風災、烏來路斷、廬山飯店和金帥飯店相繼倒塌,曾幾何時颱風豪雨和泥流橫行的新聞畫面,已成為國人夏秋時節裡的尋常記憶,讓人誤以為高山上只有光禿禿的土石,等著被暴雨沖刷;而水土保持和保衛山林也只能淪為教條式的口號,反覆出現在每次新聞結尾。
因此「為什麼」和「怎麼辦」這兩個問題便不斷在黃淑梅腦中盤桓,而最終的答案便是《給親愛的孩子》這部紀錄片。
「我在921大地震的時候就想拍這部片,」黃淑梅回憶,當時全台土石大鬆動,南投縣內只要一下雨必定有土石流。為了追蹤和紀錄災區情形,她常帶著攝影師往災區挺進,才漸漸發現病灶在於台灣山林被砍伐和超限利用。
「我找了許多歷史資料,也和陳玉峯老師的訪談,發現過去的林業資源都是基於『不斷利用』的想法。」陳玉峯畢業於台灣大學植物學系,30年前便開始從事生態調查、保育、解說和出版的工作,是生態環境界的資深人士。
黃淑梅說,日本政府雖然有計畫地砍伐紅檜,但最終仍是供給殖民母國使用,對台灣而言一樣也是「掠奪」。
而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維持一貫的開發、開墾思維,要將「沒有經濟價值」的闊葉林伐盡、改栽植能賺取外匯的針葉林,也就是1960、1970年代出名的「林相改造」政策,「卻讓多雨的中海拔地區面臨生態衝擊。」
法律能讓森林合理使用,卻須落實、不能法外開例
但若因此認為《給親愛的孩子》就是要禁止山地利用,又流於武斷。黃淑梅說,「現在『經濟至上』的思維讓我們對山林、平地的土地都要得太多了,這個觀念要改才能永續。」
就像片中凸顯的阿里山種植山葵問題,雖然當地為林務局管轄的國有地,卻因農民長期耕作山葵、無法移除,更影響森林底部的生態和水土保持。
而農民面對鏡頭時,也拿出當年農委會推廣栽種山葵的手冊,直言「政府以前說種山葵很好,現在卻說不准種。」政府前後立場矛盾,卻又不嚴格取締和協助農民轉業,久而久之才形成取締、栽種都無法盡人意的情形。
不過去年(2015)《國土計畫法》已通過,山葵、高山茶、高山農場的管理都有法源依據,但「還是要看怎麼執法,不然土地分類都牽扯選舉利益,會不會又像過去山葵一樣有『例外』或『默許』?」

合理利用、人樹共生,才能成為「先進國家」
《給親愛的孩子》自去年11月起,已陸續有10多場全台放映場次,吸引不少親子、學校參與,而每到一個地方播放和座談,就又有要求「特別加映」的呼聲。
「這就是我期望的,讓孩子們知道、認識我們的土地,和她『曾經』的豐富。」黃淑梅說,雖然拍完這部片後對未來環境還是抱持「只會更惡劣」的悲觀看法,但她說:「我們得想要留下怎樣的環境給未來的孩子,有努力的空間就得盡量做。」
而在台南和順國小的特映會上,有位國小學童曾和她說:「樹很可憐,人就會很可憐」的觀後感,讓她印象深刻,「我想連孩子都有這種感觸,知道人和自然要共生,不是以利相搏的,」她感性地說,或許未來的孩子能帶來改變。
和陳玉峯相熟,也長期關注台灣林木生態的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副教授楊國禎說,先前富比士曾有專文指出,台灣未能善待都市中的林木,是不能躋身為更先進的「已開發國家」原因之一。
這點也凸顯台灣對待林木和自然的觀念仍以發展、利用為導向,顯得落後,「必須打破都市自然斷裂的關係,才能化解我們現在面臨的種種環境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