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2015)年底通過的《學校衛生法》修正案,讓非基改食材退出校園;但有不具名教師投訴,教育部除一紙公文外沒有其他配套,根本讓校方自生自滅。教育部澄清,目前有專人規畫配套辦法,但在正式公告前不願對外說明。
倡議校園午餐非基改的發起人黃嘉琳表示,法案初衷是在既有飲食均衡上吃得更安全,但教育部發給家長的意見調查單,卻讓家長在價格和菜色縮水間擇一,部分學校更默許業者乾脆取消豆製品或水果,一線教師也不知如何判斷基改與非基改食材,立法美意變成家長、學童、團膳業者和一線教師間的災難。
一線教師訴:中央公文要「依法辦理」,卻全無配套
《學校衛生法》修正案通過後,各校營養午餐不能再供應基改食材,一位匿名的基層教師向立法委員投訴,教育部只有一紙公文要各學校「依法辦理」,只附上衛福部《包裝食品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標示應遵行事項》、《食品添加物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應遵行事項》、《散裝食品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標示應遵行事項》等密密麻麻的法條影本,完全沒任何配套說明,形同放學校自生自滅。
接獲投訴的林淑芬立委辦公室助理黃俊傑表示,這項政策除配套作業不明外,教師們也惶恐校方並無能力分辨基改和非基改食材,若業者「陽奉陰違」、違法使用基改食材,「一線教師是否要承擔法律責任?」
教育部:草案正研擬,但「未公開」、無法透露
面對配套不足的質疑,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視察廖政暉回應:「我們正有專人辦理配套草案。」但當記者進一步詢問部內規畫方向、初步辦法、預計可能調漲金額和確切出爐時程,廖都以草案「未公開」為由而無法透露。
不過她強調基改食材並非「毒物」,只是基於提升學校營養午餐的品質,才將《學校衛生法》修正;但校方和業者間契約、辦法,尤其是家長最關切的價格調升與否,都由學校自行決定。
不加費用便取消水果?業者:非基改食材貴,還要檢驗費
教育部要學校自行決定,但根據上下游取得的「意見調查通知單」內容來看,《學校衛生法》的修正,在校方眼中似乎只有「價格」問題。
該通知單雖有3種選項,但可歸結成若家長不同意調漲費用,將取消原先一週供應2次水果的結論,有些學校乾脆默許業者避開提供豆干、豆腐等豆製品來因應。
劉小菁表示,如今民眾對團膳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業者利潤的確微薄。經計算若全面改用非基改食材,成本會增加1、2元;若校方、家長真的不願抬升價格,也只能取消附餐的水果。
日本「給食會」集體採購 台灣各校自行處理
同樣是校園營養午餐食材,日本採取大宗物資集體採購的「給食會」制度,專門調度營養午餐用大宗物資,提供學校經過衛生檢查、營養符合標準的食材。
學校給食會為全國性組織,每個都道府縣都有一個,負責提供地方上營養午餐用的麵包、麵條、牛奶、米、調味料、罐頭…等非生鮮的物資,除了大宗物資,給食會也提供醬油、柴魚片、罐頭、冷凍肉品、果醬、調味醬汁、乾貨等一般物資,其中更有許多是為了學童健康安全而特別開發,如東京給食會委託廠商製造的無基改大豆醬油、無化學調味料的雞高湯粉、和風高湯粉等等。
台灣學校營養午餐的食材採購,則由承辦的民間廠商或團膳業者各自作業,將來是否參考日本的給食會制度,或由教育部和其他部會協調、辦理安心食材平台,廖政暉僅表示:「我們有食材登錄平台,能確保學生的安全。」
經營新北地區營養午餐的業者統鮮公司營養師劉小菁表示,「如果有給食會這種平台,對我們來說當然會很方便。」不只基改,其他用藥的狀況也能一併把關。
推動校園午餐非基改團隊:美意別變災難
推動校園午餐非基改的發起人黃嘉琳表示,《學校衛生法》修正立意良善,但缺乏完整配套卻會讓美意「變成災難」。她表示,原先倡議基改食材退出校園,便是希望在維持飲食均衡、多樣的前提下,強化「食的安全」;至於教育部推出的價格、菜色變化二選一,完全不是修法重點。
「我知道很多團膳業者利潤非常微薄,而我們拜訪很多業者可以抓出一個共識,若全面改用非基改食材,成本增加2到5元是合理範圍。」
但現在教育部不僅欠缺通盤配套、尋求預算補貼,現行作為形同變相要家長、學校減少菜色變化,甚至放棄食用豆製品,「那營養均衡能兼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