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TPP入關談判,台灣農業面臨巨大挑戰,回顧14年前,台灣加入WTO也曾面臨轉型陣痛,素有「菸葉王國」稱號的高雄美濃,高達2000多公頃的菸葉田被迫轉型,加上稻田大規模休耕無以為繼,引發農業消滅的恐慌。
危機帶來轉型,除了農民摸索生路,美濃農會扮演重要火車頭角色,推廣特色作物如木瓜、白玉蘿蔔、紅豆等替代菸葉,導入技術與產銷推廣,如今一期種稻面積回升到1600公頃,美濃限定的白玉蘿蔔熱銷全台,發展不用巴拉刈的安心紅豆,農業脫胎換骨。回顧WTO以來的挑戰,美濃農會總幹事鍾清輝說,美濃的農田不大,發展不起規模經濟,但小而精緻、多樣化的路線,分散風險,走出自己的路。
多樣繽紛 走出菸葉覆沒的困境
攤開美濃農會推廣的農作物項目,種類多到讓人眼花撩亂,除了水稻外,還有茄子、長豇豆、小黃瓜、紅豆、白玉蘿蔔、橙蜜香番茄、敏豆、辣椒、胡瓜、野蓮,長短蔬菜應有盡有,不僅如此包含木瓜、檸檬、芭樂、香蕉等水果也是農會推廣作物之一。
從農民角度來看,農會推出十多種推廣作物意味著「選擇很多」,不過看在農會工作人員眼裡可真是「苦了自己」,因為每種作物的資金門檻、勞力需求、市場取向不盡相同,農會提供協助勢必得多動些腦筋,就連行銷管道也要量身打造。但辛苦終有回報,多樣化的農業發展,讓美濃走出WTO農業全軍覆沒的困境。
菸葉,曾是美濃最重要的經濟作物,2002年,台灣加入WTO,台灣菸酒公賣局改制為台灣菸酒公司,取消與菸農的契作,美濃頓時面臨重大轉作危機,從最盛時期廣達2000多公頃的菸葉田驟降至100多公頃,衝擊全鎮經濟。除了菸葉,當時稻田也面臨大幅休耕,鎮上2000多公頃的稻田曾僅剩數百多公頃耕種,失去農耕方向的美濃,面臨農業覆滅的危機。
兩年過後,美濃農會從稻米重新站起,推出「稻米產銷專業區」,向農民契作台梗2號米,透過保障穀價的方式,以高於市價的價錢向農民收購,逐步恢復稻作面積,在不種稻的季節,則提倡特色作物與果樹,包含木瓜、白玉蘿蔔、辣椒、敏豆、紅豆等,隨著美濃種植的台農2號木瓜外銷日本,名氣漸亮,美濃農會更在2011年成立木瓜專區,建立「月光山」品牌。
土地分區經營 規劃農業發展方向
隔年,美濃農會向農委會申請劃設「農業經營專區」,將美濃平原一分為二,北部成立「美濃休閒農業區」,主打白玉蘿蔔、橙蜜香番茄等,南部因農地面積較完整,因而成立「南隆農業經營專區」,是紅豆、敏豆等作物主要生產核心區。
在美濃平原的北部推動休閒農業,代表農會除了協助農民做一級生產、二級加工外,還得忙著企劃三級服務的工作,美濃農會推廣股主任鍾雅倫說,7年前剛進入農會時,推廣部頂多3到4人,為了因應多樣化推廣作物,現在農會推廣股人員多達10人,是所有農會部門裡人數最多的。
鍾雅倫原以為員工增加了,工作會越輕鬆,但反而更忙碌,有時為了忙企劃得加班,舉辦拔蘿蔔比賽後,假日還得辦活動,不過她說,這些年來許多在地年輕人願意加入農會工作行列,「像我推廣股的同仁,清一色都是七年級生,他們都很愛美濃,願意投入時間在工作上。」
年輕人加入農會活水 付出無怨言
「年輕人的加入成為美濃農會推廣工作的活水。」鍾雅倫以白玉蘿蔔為例,白玉蘿蔔太嬌嫩,很難透過正常運輸管道賣到北部市場,再加上種植者多是老農,行銷管道有限,推廣部便導入農事體驗,讓消費者來拔蘿蔔,結果這活動年年不斷深化,從散客拔蘿蔔、學校團體拔蘿蔔,現在還有拔蘿蔔股東會。
在美濃栽種紅豆的農民也多半是老農,鍾雅倫說,農會於是從生產開始協助機械化、採收機械化,現在就連採收後入倉也用太空包取代,老農就可以免去搬來搬去的辛勞。
年輕人的努力,美濃農民曾啟尚感受深刻,他原本種有一甲多的紅豆,但因為面臨病蟲害的問題,2年前決定轉作黃豆,他參加農會舉辦的推廣栽培講習,克服技術障礙,而原本黃豆採收後至少要半年才能賣完,但因農會大力向外推黃豆,他的有機黃豆才1、2個月就在網路搶購一通。
不拼信貸拼產銷 美濃農會刮目相看
美濃農會的努力,除了廣受農民好評,現任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前台灣農村陣線秘書長蔡培慧表示,與農會接觸八年以來,深刻感受美濃農會站在農民立場思考提供協助,而非做生意,她強調,農會的定位本該是半公共化的農事服務業,美濃農會正是如此。
蔡培慧發現,美濃農會與農民互相信任度高,例如她曾在現場觀察,一般農民拿蔬果請農會協助販售,農會人員會在現場查核,美濃這裡卻是由農民自己登記箱數,好奇詢問後才發現,在農民自行登記之前,農會已多次邀請台北果菜市場拍賣員,南下教導農民怎麼分級裝箱和拍賣,但如果農會服務沒做好在先,農會是很難和農民建立信任關係。
此外,一般農民和農民間的互動常是介於農耕和競爭間的關係,但美濃農會會協助農民互助合作,像協助成立青農產銷班,讓栽培技術、銷售方法能互通有無。
蔡培慧還提到,美濃農會的金融服務信用部不是放款讓農會會員蓋農舍,他們會顧慮到農民因為轉型栽培哪些作物、需要什麼小型農機械,從而協助農民取得較好的貸款。
加入WTO後 農會脫胎換骨
由菸葉轉做紅豆與檸檬的農民朱正富直言,他直言,早年公賣局時代,農會只注重信用部,一天到晚總是打著主意借錢、收利息,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時農會推廣股印製的書籍本來要給農民看,但他走進農會卻看到竟整捆整捆放在架子上,連發放都沒有,顯見當時的農會根本不在意農民。
朱正富說,加入WTO後,農會開始拉農改場專業人員來教農民怎麼栽培替代作物、怎麼適度用藥,還推動蔬果共同運銷,教導農民分級、裝箱,他笑著說,「農會的果菜運銷項目根本嚇死人,不管是南瓜、番茄、青菜等,只要是農作物農會一定幫你賣,有了共同運銷制度,農民變得比較安心。」
美濃農業展現新局 多樣穩定
現在美濃一期種稻面積回升到1600公頃,冬天時因為冬季裡作的農作物很多元,還會舉辦「冬季裡作創作展」。今年美濃農會的果菜共同運銷量高達7368公頃,鍾清輝自信的說,運送到台北果菜市場的敏豆中,每四箱就有三箱是來自美濃,台農2號木瓜則是每四箱有一箱,今年還拿到高雄市第一名。
鍾清輝強調,美濃的農田雖不大,發展不起規模經濟,但小有小的好處,很適合走精緻、多樣化的路線,可分散風險、選擇適合家中勞力條件的「生產拼圖」,他強調,「在美濃耕作的農民可以透過搭配選擇適合自己的種植模式,獲得穩定生活,這才是農會最在乎的。只有農民願意繼續從事農作,農會業務才得以永續,這才是農會存在的價值。」
延伸閱讀:每個美濃農民都有他的電話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