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底台灣剛度過67年來「最熱」冬至,不到數週,霸王級寒流湧進,全台氣溫急速降到個位數,天氣變化極大。接下來今年狀況會如何?氣象專家分析,受去年聖嬰(El Nino)現象影響,今年春天直到4月,降雨量會很多,溫度會偏高,而且在氣候暖化越演越烈下,高溫、乾旱、短時間強降雨等異常現象會更加頻繁,這都使得農業生產面臨極大的考驗。
2015最強聖嬰 2016小心春雨
去年被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封為15年來「最強聖嬰年」,不僅台灣的冬季溫度屢創新高,北半球的歐美等國也出現暖冬、等不到白雪的現象。不過隨著這一兩週「負北極震盪」發生,冷空氣從北極流竄到溫帶地區,台灣雖處亞熱帶卻也下起罕見白雪。
「當負北極震盪發生時,意味著大自然冰庫裡的冷空氣被釋放出來,」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監賈新興解釋,此時關鍵就看冷空氣怎麼跑以及當時大氣氣流的變化,此次因為冷空氣剛好流竄到蒙古的西伯利亞高壓,當時這股高壓又偏強才導致寒流直衝台灣。
不過此次「負北極震盪」現象已趨緩,氣象專家預期週三、週四全台可望逐步回溫。賈新興表示,在全球暖化背景下,全球氣候理當越來越熱,偏冷狀況會越來越少,像這次的超強寒流算是少見。
賈新興強調,全球暖化會使得高溫熱浪、乾旱、短時間強降雨等三個現象越來越頻繁,以過往紀錄來說,聖嬰年當年會乾旱,隔年的春雨會有過多的趨勢,像台灣在1998、1983年的春天都因為前一年是聖嬰年,導致春天雨水下不停,因而衝擊到農業生產。
像冬春兩季盛產的蜜棗、蓮霧、番茄等,因為果皮敏感再加上連續降雨,很有可能就會發生病害,此外,春季種植的瓜果類、葉菜類作物,例如黃瓜、青椒、四季豆、地瓜葉、蔥、玉米等都有可能受到衝擊。

美國預估2016玉米大豆歉收 台灣全面影響
日前彭博新聞社發表新聞,美國一家名為「T-storm Weather」的農業氣候預測公司表示,自1960年以來,美國前後共歷經9個潮濕年,這9個潮濕年當中有6次都發生下一季農作物減產的狀況,像1974年、1983年、1988年、1993年以及2012年的玉米都歉收。
T-storm Weather董事長Mike Tannura說,過去聖嬰現象發生時,當年七、八月的氣溫都會突破平均水準,但這兩個月玉米植株正在分泌糖和澱粉、大豆豆莢裡的豆子還在生長,因此收成受到影響。
農委會企劃處科長傅子煜表示,相較美國單一大面積種植,容易在聖嬰年導致大宗穀物歉收,台灣農作物種類多元、規模小,受影響作物會較全面。
農委會:加強推動田間排水
面對氣候暖化越加劇烈,農委會如何因應?
農委會企劃處長曹紹徽說,去年春耕面臨大旱,農委會採取的策略是一期水稻休耕,面對水資源供應量越來越不穩定,農委會未來將會在田間推動管路灌溉或滴灌等節水防旱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至於面對多雨的春季,耕作土壤加強排水、做溝畦等都會多加推廣,這類生產模式上的避災、防災措施,將是未來面對氣候變遷,農民所需採取的常態作法。
農委會也準備依去年通過的《溫室氣體減量法》,正著手研擬下一階段所需的作物種類、耐旱新品種或病蟲害防治方法等。
新聞小字典
聖嬰現象:「聖嬰」一詞源自西班牙文El Nino,意為上帝之子,是100多年前南美洲秘魯和厄瓜多漁民用來稱呼發生於聖誕節前後,祕魯附近海域海溫異常偏暖的現象。後科學研究發現,聖嬰現象不僅和祕魯附近海溫的變化有關,也和熱帶東太平洋和西太平洋之間的海面氣壓的分布有關。
負北極震盪:冬天北極冷冽寒風向南吹向溫帶地區時,會有另一道「極鋒噴流」環繞北極,這兩道氣流相互拉扯叫做「北極震盪」。如果極鋒噴流不夠強勁,發生變形、關不住北極寒風,冷空氣就會南下肆虐溫帶地區,此時叫做「負北極震盪」;一般而言對副熱帶、熱帶的影響不大,但偶爾還是會有被掃到的時候。
只要是把太熱、太冷、太濕、太乾、太睏等等全部都講是全球暖化導致,應該沒有人會質疑
到底這次超級寒流造成的嚴重農損是因為全球暖化,還是聖嬰,還是聖嬰開始轉反聖嬰,還是負北極震盪,還是每幾十年就會出現一次的正常現象,專家也講不清楚。農民與其搞懂這些氣象專有名詞,不如多注意李富城、鄭明典的預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