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女戀人未滿 務農做菜好滋味

和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好夥伴一同返鄉務農,是什麼樣的人生滋味?

出身自工運的柳琬玲,和對食物有無比熱忱的「瘋子廚師」蘇小曼,半年前從高雄寶山部落下山後,便回到婉玲家族位於嘉義東石的祖厝,開始一人從農、一人顧廚的新生活。下個月兩人「愛的結晶」─自家栽培小麥即將收成,屋旁土窯年底即將動工,倆人摩拳擦掌,打算以天然紅藜酵母自製麵包,為農村的新生活注入活力。

12642937_10154125807262262_3600556625678534386_n
蘇小曼自製奶油玉米鮮蝦菠菜茴香麵,他説,除了麵條不是這裡田區產出的,其他所有食材都取自自家菜園和好友相贈,等小麥收成後,連麵條都可以自行產出,證實當農民不會餓死(圖片提供/蘇小曼)

當熱愛台灣食材的廚師,遇上想返鄉的工運咖

來到嘉義縣東石鄉的三合院,這裡是「上山採集工作室」的新據點,也是柳琬玲和蘇小曼40歲人生的新起點。她倆一人從農、一人顧廚,卻因緣際會合作,在這個濱海的偏鄉開展「食農大計」。

柳琬玲,長年從事社會運動,從勞工運動、苦勞網到莫拉克風災,都可以看見她活躍的身影,過去幾年,她在高雄桃源寶山部落開闢在地產業,協助開發李子果乾及製作果醬;蘇小曼則是對食物有著異常熱情執著,學徒出身的她,一路歷任香榭麗舍、統一、金礦咖啡等烘焙部門,也曾到國外專業廚藝學校進修,雖然出身傳統食品界,但她卻總想做出更有「台灣味」的麵包,從麵粉、食材到酵母,都能有台灣土地的味道。

倆人一內一外、互相照應,尤其小曼的廚藝了得,常常用豐盛的食物治癒婉玲一天的疲憊,彼此也從朋友昇華到相互扶持的夥伴;只是想到部落有天終將獨立,加上身處異地終究是客,倆人決定在半年前返回婉玲位於嘉義東石鄉的漁村老宅。

琬玲笑說「小曼她在都市長大,雖然喜歡部落,但還是有不習慣的地方。」像是山中一旦下大雨,小曼都覺得像土石流來襲,常在半夜將她搖醒,嚷著想趕緊撤退到山下。

意外碰撞的倆人,如今生活圈完全重疊,猶如新型態的多元成家,許多好友都好奇她們是否為人生伴侶,但倆人都笑著說,只是「友達以上、戀人未滿啦!」

DSC_0541
小曼(左)琬玲(右)一起務農吃飯(攝影/潘子祁)

雖然沒現金 但是絕對餓不死

和其他返鄉青農一樣,琬玲、小曼帶著熱情和理想返鄉,卻也因過去沒有實際務農的經驗感到些許茫然,加上兩人約定必須完全不使用農藥、除草劑,確實考驗彼此的適應力。

不過負責耕種的琬玲直說自己相當幸運,除了十甲農場負責人蔡一宏常提供耕種技術、田間管理的指導外,「左鄰右舍也常來看我們這片太像雜草園的3分地,趁機技術交流一下。」

雖然她們曾遇過一個月僅靠煮李梅果醬、上小農市集擺攤所得的3、4千元,但彼此都確信自己「不會餓死」;因為農友常將自產的格外品互相贈送,像太小顆的馬鈴薯、蛋型較小的雞蛋、外觀較醜的葉菜和多餘的米糧,再透過小曼自身的廚藝,無法進入市場的次級食材立馬變身豪華歐式田園餐,讓不少看到照片的臉友大呼「也吃太好了吧!」

DSC_0180
過小粒的馬鈴薯、自己栽種的在欉紅番茄、香菜、茴香,以及自己做的麵包、李梅果醬,都是都市人嚐不到的美味。(圖/潘子祁攝)

在地食物更有滋味

每年必定會出國和西班牙、歐洲、美國的小規模生產廚師切磋、接觸的小曼說,其實食物也有屬於自己的趨勢(food trend),當前趨勢便是利用在地、友善食材連結農場和餐桌。

像先前媒體曾報導的祕魯廚神Gastón Acurio,將祕魯在地食材、食物推向國際之餘,更透過自身的「鍋鏟功夫」加值農產品,溫柔而穩定地改善農業經濟環境和貧富差距。小曼認為這也是台灣廚界必須順應和省思的趨勢,讓食物從工廠生產線回到社區乃至家戶廚房,「不再只為成本、產量、方便而使用香精和更多的添加物。」

以小曼曾製作的「紅藜麵包」來說,她曾多次嘗試以水、糖、本土紅藜培植天然酵母,中間都曾遇過臭酸或酵母量不夠的情形,才終於摸索出水質是成功關鍵,而烘烤出來的麵包「更有穀香雜糧味」,和麵包雜有的紅藜更相得益彰。

936632_10151879570992262_1733560214_n小曼的自製麵包,使用台南無毒蘆筍、宜蘭櫻桃油封鴨胸、松露油炒的香料綜合野菌、自調黃褐雙色芥末籽醬來做內餡,用手工桿壓4折3的丹麥捲起,層次分明,酥脆蘆筍又多汁,配上松露(圖片提供/蘇小曼)

剝麥粒規劃人生風景

如今琬玲和小曼過著互為夥伴的半農半廚生活。一早,琬玲便會出門巡田6分大的田地,「不過像最近下雨天,也是會有偷懶賴床的時候。」但只要一下田,她便忙得不可開交,不只要觀察小麥成熟情況、麻雀來搶食,還要注意鄰田用藥情形,或是水溝中是否摻有農藥和除草劑而影響作物。

至於小曼,除了要準備一日三餐的原料,等著琬玲中午、晚上從農田中回家用餐外,便是煮李梅果醬、培養天然酵母和麵包試做。有時也會拍照、錄影,在網路上和朋友、同好分享。

晚上,倆人除晚餐時光外,便是討論一些未來工作坊的未來產品。好比目前李梅果醬需要出多少罐,或是下個月小麥收成、磨粉後,又需要哪些天然酵母、哪種口味的麵包,或嘗試更原始的土窯烘焙。

一起剝著小麥粒,順便細數未來的規劃,是倆人最日常的風景。

DSC_0584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