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跟鞋教堂驚式商機 觀光局承諾檢討

佇立在嘉義布袋沿海的高跟鞋教堂近期很夯,清明連假單日就吸引多達2萬人次造訪,不過因為教堂長相突兀、和在地文化難以扣連,也引來不少批評。地方觀光的發展如何走向永續,而非炒短線一直備受討論,立法委員許毓仁6日舉辦公聽會,建築、文化景觀學者提出意見,對此,觀光局初步承諾,接下會審慎檢討高跟鞋周邊設施的規劃,未來也會修改審查機制,除了流量之外,將環境永續、在地發展等指標一併納入。

高跟鞋教堂目前僅是局部開放,就聚滿人潮。
高跟鞋教堂目前僅是局部開放,就聚滿人潮。(圖片來源/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高跟鞋教堂吸引人潮 學者認拼貼地標炒短線

爭議連連的高跟鞋教堂,今年大年初一(2月7日)才剛局部開放,這座教堂由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簡稱「雲管處」)規劃,建築體高約17公尺、寬約11公尺,整隻高跟鞋由1269根鋼架、320多片水藍色玻璃組成,高跟鞋教堂的創新初步吸引不少遊客的眼球,據警方統計,農曆春節開放後就湧入20萬人潮,將鄰近區域擠得水洩不通。

在高跟鞋教堂之前,雲管處在台南水門建造的水晶教堂也是獲得不少遊客喜愛,這樣爆紅促使其他地方風景管理處處長造訪教堂,期盼借鏡,原本因生態爭議暫擱一旁的鑽石教堂重新開啟討論,雲管處處長鄭榮峯甚至透露,有意打造更多風格教堂吸引國內外遊客。

高跟鞋教堂雖引來大量人潮,不過建設之初各界評價就很兩極,支持者盼教堂帶來人潮能促進地方產業、振興漁村,反對者則抨擊高跟鞋毫無文化底蘊,只是炒短線,熱潮過後恐淪蚊子館,對地方並無實質助益。

主辦公聽會的立法委員許毓仁直言,高跟鞋教堂只會讓人想拍照、打卡,短期內雖有觀光成效,但長期來看對台灣觀光、環境永續和文化深耕沒有幫助,嘉義出身的地方立委蔡易餘也說,教堂爆紅對地方居民來說是難以承受之重,現在會有名是因為「突兀」,但突兀之後如何延續,造就更多地方就業機會才是關鍵。

與會包含交通大學建築所所長龔書章、文化大學景觀所所長郭瓊瑩、作家劉克襄、九典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郭英釗等人也都不約而同指出,政府在觀光建物的規劃上,不應再以吸引人潮為先,而必須同時將環境永續和地方文化等面向也一併納入考量。

龔書章解釋,高跟鞋教堂儼然是個「拼貼型地標」,它的美和醜討論是其次,也容易流於個人主觀意見,重點是在建構遊客和教堂的共同關係、促進永續觀光,甚至吸引更多青年回流改造家鄉;他引用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季」的成功經驗談到,無論規畫觀光活動或地景,政府都應該要有更長遠明確的討論,拉高價值高度去審視,讓觀光能和地方產業結合在一起。

交通大學建築所所長龔書章(攝影郭琇真)
交通大學建築所所長龔書章(攝影郭琇真)

雲管處:婚紗商機多 營業額每年成長10%

對此,雲管處長鄭榮峯在公聽會中多次強調,觀光是個載具,能讓地方推出去最重要,當時會規畫高跟鞋教堂正是嗅到婚紗產業的商機,「雲嘉南三地每年約有3000多對新人會來拍婚紗,蓋了教堂成為景點後,除了吸引遊客、婚紗產業,還可提高飯店業者來這蓋飯店的意願,就能逐漸和地方產生密切連結和互動。」

鄭榮峯說,政府不是沒有思考永續經營,他每個月都會要求同仁提供雲嘉南地區的「營業登記成長數」和「委外廠商發票數」,幾乎每年都有10%成長。

觀光局:未來環境文化將納入審查辦法

面對雲管處的反應,郭瓊瑩提到,根本之道是政府要重新檢討審查機制,如今地方國家風景區的KPI(績效)都被遊客造訪人次的數字綁死,當然很難深化永續觀光的討論,攤開觀光局每年遊客人次推估表更可看到,經營觀光產業較成功、以地方自然景緻見長的日月潭、阿里山,國際遊客比例高達3到5成,反觀雲嘉南濱海區比例只有1%,可見走出地方特色,思考如何讓海岸風景再現,這樣的討論才會更細膩。

會中,交通部觀光局技術組科長周欣毅坦言,由於雲管處的水晶教堂和高跟鞋教堂花費預算不高,前者800萬、後者2300萬,沒有超過2500萬,所以建造之前並沒有送到觀光局審核,只有地方觀光處自審,如今引發爭議,高跟鞋教堂接下來的周邊餐飲設施等,觀光局會逐一審視,未來也會思考如何將環境永續、在地文化和產業等指標融入審查辦法中。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