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瀨戶內國際藝術祭(9)有生命的公共空間

編按:2013年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已於7月20日正式開幕,台灣團隊這次也參與盛會,透過藝術食物與日本居民交流。以下為記者在日本現場進行的系列報導。

──────────────────────────────────────────

「讓笑容回到老人家臉上」是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宗旨,也是每個高齡化社區的難題,此次福武集團以「亞洲如何面對全球化」,將廢棄的福田小學打造成福武之家,邀請亞洲及澳洲等七國藝術家,從在地觀點出發,藉由藝術創作,反映出亞洲在全球化底下面臨的人口外流危機,也讓當地人重新省思地方文化。

布輪結合藍染,反應工業化變遷

炎炎夏日,滿頭大汗的小學生迫不及待潛入水中,他們的「泳池」在福田小學四年級的教室,環繞他們的是一片片如雨滴般的布輪,這是台灣藝術家楊偉林的作品「布輪海」。超過4千片藍色布輪,用4種不同顏色、長度的棉線懸吊,讓人有置身汪洋的錯覺;細雨如絲的棉線,和窗外薄霧彌漫的高山「森之岳」相互輝映,別有山水畫的情致。

福武之家的「亞洲藝術交流平台」,邀請台灣、香港、泰國、新加坡、印尼、韓國、澳洲等七國,以「亞洲如何面對全球化」為題創作,將閒置的小學教室化為展場,許多作品不僅呈現小豆島當地的生活樣貌,也透露出自身國家的困境。

「布輪是用來打磨的工具,它消耗自己的生命,讓各種傢俱得以圓潤,但台灣的布輪產業卻在全球化的衝擊下逐漸沒落,小豆島從前以出口石材聞名,同樣因為全球化,被廉價的中國石材取代,如今只能刻墓碑。」為了替這些不起眼的布輪找到新生命,楊偉林結合台灣傳統藍染工藝,透過不同的拆解方式,打造出各式各樣漸層藍色布輪,每一片都是獨一無二,「我想將工業意象轉成工藝,也讓當地人重新檢視自己的家鄉。」

IMG_2538
楊偉林的布輪海作品(攝影/馮小非)

參觀藝術祭作品的民眾,在布輪海作品下自在臥坐(攝影/林慧貞)

藝術工作坊,讓居民成為創作者

為了讓當地居民更有感,主辦單位也邀請楊偉林在福田小學舉辦藍染工作坊,吸引十幾位社區居民參與,透過不同的縫線、折法,各式各樣蝴蝶、波紋形狀的藍染織布飛舞在小學教室裡,每個人都玩得不亦樂乎,有社區媽媽表示,以前也在日本德島學過藍染,但感覺師傅「留一手」,這次的工作坊讓她發現原來藍染這麼有趣。

藍染工作坊讓台灣團隊和在地人建立好交情,熱情的居民還紛紛回贈糖果、手工編織拖鞋表達謝意,但最讓楊偉林感動的是,許多人在展覽期間,開心地拿著自己的藍染布和布輪海合影,「透過親自動手,他們可以知道布輪海的創作過程,也對作品更有參與感。」

這樣的參與並非巧合,對福武集團而言,藝術從不是憑空掉下的外來產物,因此他們巧妙安排各個團隊和當地居民互動,例如香港團隊邀請福田小學的畢業生吟唱校歌;新加坡的藝術家則讓居民幫忙綁束帶,再集結成如雲朵般的小雪球,象徵教室裡的學童。

中山知子就是其中一位參與的居民,她開心地拿出新加坡頒給她的感謝狀,雖然看不懂上面的英文字,但瞇成一線的眼睛已足以訴說她的喜悅:「很開心看到這麼多外國人來這裡,每個人都好友善,讓我們充滿活力。」

DSC_0384
進行中的藍染教學,圖中面對鏡頭者為楊偉林(攝影/林慧貞)
P1080088
新加坡藝術家作品(攝影/林慧貞)

從大自然取材,西澤立衛打造有機建築

透過這七個既相異又相似的國家,福田村得以用他人的眼光重新凝視自己的價值,這種意在言外的藝術,以及強調和當地互融的理念,其實一直是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傳統,日本知名建築師西澤立衛,這次特地為福武之家打造由兩片弧形鋼板集合而成的露天休憩區,就充分體現了這種精神。

著名的日本建築師西澤立衛,曾以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作品—豊島美術館,榮獲2010年普利茲建築獎,這次他利用上厚6厘米、下厚19厘米的兩片弧型鋼板,連接成一艘如同船狀的休憩區,下方放置的長凳可以容納20多人,鋼板中間巧妙挖空穿過百年老樹,讓樹葉成為最好的屋頂,過程中沒有使用任何一根柱子,更沒有任何樹木受到傷害,和豊島美術館一樣,低調而自然地隱身在大自然中間。

西澤立衛事務所員工內藤慶太解釋,這個作品正好連接福田小學和古老神社,既可作為遊客的休息區,翹起的鋼板也呼應神社的屋頂,「鋼板的弧度就如同繩子垂吊的弧度般自然,這是大自然原本就擁有的形狀,對我們而言,建築物是有機體,不是憑空出現的產物。」

然而完全不使用支柱對建築技術可是一大考驗,西澤立衛事務所為此特地請來造船廠工人,首先將底下七塊鋼片底座安置好,再由主要的兩片鋼板拉出最高點的四個角作為定位,一步一步調整出最自然的弧形。

IMG_3114
建築師西澤立衛作品(攝影/馮小非)
P1070538
藝術祭開幕,小孩在西澤立衛作品裡嬉戲(攝影/林慧貞)

與居民互動,讓藝術品活過來

如此費工,目的是要印證人類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內藤慶太拿出一張空白的紙,揉成一球再攤平,「這就是日本的形狀,我們有自然的稜線、海波,理解這些,就會懂得和大自然相處。」這種信念也落實在他們的施工過程,不同於台灣動輒以開發之名砍掉老樹,這裡的樹木被視為建築的一部分,「樹為人們遮光擋風,砍掉樹木,也就失去我們選在這裡的意義了。」

除了和大自然互動,這艘「船」也是許多小朋友的遊樂園,不論是滑行、滾動、甚至攀爬,小朋友總是可以找到各式各樣有創意的玩法,隨著不同的人數與使用方式,鋼板也呈現自然的起伏,仿佛呼應小朋友的呼喚。

與其說西澤立衛蓋的是「建築物」或是「作品」,不如說是一個公共空間,一個揉合了當地環境、歷史、社區互動,有生命的公共空間,而這也正是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所要傳達的精神。「這不只是為了藝術祭打造的作品,還可以是當地居民舉辦慶典、祭儀時的活動會場,我很期待居民會如何和它互動。」內藤慶太為這個作品,同時也為藝術祭下了最好的註腳。

延伸閱讀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13官網

前進瀨戶內國際藝術祭(5)藝術祭目的:讓笑容重新回到老人家臉上

歷史、文化、環境共生的大地藝術(4)打造希望之海─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上)

歷史、文化、環境共生的大地藝術(5)島嶼的藝術再生─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下)

大地藝術祭&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系列報導,請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