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傳統木虌果Sukuay 機能果汁新寵

木虌果(虌音同憋),是東海岸阿美族部落的傳統食材,但因農藥普及數量越來越少,台東區農業改良場近年發現,木虌果的假種皮中的茄紅素含量是番茄的83倍,並富含其他健康物質,相當適合做成機能果汁,還研發加入燉煮米飯等創意料理,希望在推廣農作之餘,更能重新和部落傳統文化鍵結,恢復部落傳統的木虌果、取代市面常見的越南種木虌果。

木虌果是什麼?原來是「Sukuay」

在民宿觀光業的推波助瀾下,已不少人吃過木虌果風味餐,不過實際到部落裡打聽哪裡有「木虌果」可以品嚐,恐怕只能換來「那是什麼?」「不知道」的答案;但若熟悉部落語言,便知道得換一個名字問才能找到答案。

住在台東縣成功鎮南邊都歷部落(dulik)的Siko Palod(波英美),一提到「Sukuay」(木虌果的阿美族名)立刻點頭如搗蒜,一改先前聽到「木虌果」的茫然表情。自小在部落長大的她說,以前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栽種,「她就像藤蔓一樣也不用太高,又會結果子。」通常族人是在果實青綠的情況下切片食用,也有人會族人採摘嫩葉,和蝸牛一起煮湯。

為什麼會用來煮湯?她說「果子很澀、不好吃,生吃葉子又太粗糙,我們都歷人不喜歡。」她指著前方不遠的海岸說,部落濱海又靠山,物產豐富,有許多比木虌果更好吃的選擇,但拿來煮湯卻意外的順口。只是幾十年來部落人口外流,即便自家原本有種,但也因沒人照顧,就消失在部落園籬中。

同樣居於成功鎮,但位於北邊的比西里岸(Pisirian)、今年80歲的Fusay(陳蘭妹)也說Sukuay是記憶中美好的味道,食用方法大同小異,自己也曾在田間栽種過。據她觀察,「Sukuay在Tori(九芎樹)上會長得很快、很好。」但當部落開始習慣農藥栽培後,Sukuay竟也漸漸枯萎,如今比西里岸中也找不到它。

住在比西里岸的Fusay說,Sukuay曾是部落裡常見的食物,但因為農藥和人力外流而漸漸消失在部落裡。(圖/潘子祁攝)
住在比西里岸的Fusay說,Sukuay曾是部落裡常見的食物,但因為農藥和人力外流而漸漸消失在部落裡。(圖/潘子祁攝)

換種料理方式,從部落取經

不過近年致力推廣木虌果的台東區農業改良場園藝研究室助理研究員薛銘童說,目前農改場推廣、研發的木虌果利用方式和傳統不同,「不會有苦澀的口感啦!」

木虌果(Momordica cochinchienensis)是一種葫蘆科、苦瓜屬的多年生藤本植物,除Sukuay外,也會被稱為hamunly(卑南族用語),或乾脆稱為刺苦瓜,是台灣低海拔森林裡的原生種,在中國、東南亞、澳洲北部也可發現它的蹤跡,但無論是果實大小、內涵營養成分均不同。

薛銘童說,相較以往食用青果,現在農改場較建議在木虌果轉紅後剖開食用其中呈現濕潤、紅色的「假種皮」部位,因其富含比番茄高出70倍的茄紅素及其他亦包括胡蘿蔔素、維生素E、脂肪酸等營養成分,也相當適合直接取出、另外做成機能飲料或風味餐、排骨酥湯、海鮮燉飯等。

再加上台東地區亦有在種植荖葉,「如果荖葉轉作,剩餘的藤架也直接轉作木虌果,不需要再另立設施。」因此在台東地區相當有產業化的潛力。

他說,目前國內有些部落、餐飲業者看上木虌果商機,但是使用越南進口的木虌果,「因為越南種的果實比較大,」不過營養成分和可使用的假種皮數量仍是以本土種較具優勢。同時也希望推廣作物的選擇上,能從部落既有的文化中取經,也符合選育台灣本土種的精神。

過去部落族人多以青果和嫩葉入菜,因此有苦澀的口感。(圖/台東區農改場提供)
過去部落族人多以青果和嫩葉入菜,因此有苦澀的口感。(圖/台東區農改場提供)
木虌果果實碩大,剖開後紅色的假種皮是農改場建議的食用部位,至於假種皮中的黑色種子則帶有微亮毒性,不建議食用。(圖/台東區農改場提供)
木虌果果實碩大,剖開後紅色的假種皮是農改場建議的食用部位,至於假種皮中的黑色種子則帶有微量毒性,不建議食用。(圖/台東區農改場提供)

從自家種植走向產業栽培

不過木虌果仍有一些栽培技術仍需克服。首先便是雌雄異株的特性,亦即環境中需至少一雄、一雌的木虌果才能授粉、結果、收穫。但木虌果的雌雄卻得在開花後才能確認,「我們也試過分子測定,目前都還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理想上,環境中雌雄比為10比1是最符合經濟利益的模式。

薛銘童說,目前便是先在育苗階段以1穴3株的方式提高雌雄比例來解決,「不過木虌果是多年生的作物,所以只要第一年處理好雌雄的問題,後兩三年只要注意蟲害、授粉即可。」

另外大面積栽培後,仍會有病蟲害的問題。薛銘童說,在場內剛開始試種兩、三株的時候,並沒有發現特別顯著的蟲害;但當面積擴大到10幾株、幾個溫室大的情況,便開始出現瓜螟、瓜實蠅和介殼蟲等蟲害。

「但要防治也不困難,」薛銘童說,除可用蘇力菌、苦楝油來防治瓜螟和介殼蟲外,亦可在果實膨大時套袋,隔絕瓜實蠅的危害。

其他田間管理,便集中在給水和修枝。一方面木虌果根系不耐水淹,但在葉面枯萎時便需快速給水,避免影響果實品質,因此相當適合砂質土,過黏、排水不良的地區則不適合,而修枝主要在縮短主蔓攀附棚架頂端的時間。

目前接受農改場推廣木虌果的成功鎮農會推廣主任蘇永茂說,才剛提供鎮上幾位有興趣的農民將種子取回栽培。面對棘手的雌雄異株問題,他說目前農改場雖沒辦法,但確認性別後看能否以嫁接方式解決;增加產量收入。

木虌果雌雄異株,目前只有待開花後才能確認性別,是產業化前須克服的困難。(圖/潘子祁攝)
木虌果雌雄異株,目前只有待開花後才能確認性別,是產業化前須克服的困難。(圖/潘子祁攝)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