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鮭魚不求人 低溫海水繁殖成功

一大碗的鮭魚生魚片,搭配一顆顆晶瑩剔透的鮭魚卵,台灣人熱愛鮭魚料理,一年市場需求便有2萬噸,但都從國外進口。不過農委會漁業署和台灣海洋大學合作,將高雄永安的中油液化天然氣廠每年排出的5億噸的冷溫海水重新利用,已能成功養殖仿刺蔘和大西洋鮭魚,未來只要讓種苗業成熟,預估3年後便能以進口售價的2/3量產上市。

養殖計畫的主持人冉繁華說,目前只要讓鮭魚銀化後的飼料商品化,並確保基因庫夠大、避免近親交配,便能成功推動種苗培育。他也表示,永安地區周邊的石斑魚養殖池也相當適合轉作大西洋鮭魚,只要掌握水溫、水質和飼料技術,便能不用再額外投資設備。

15443692618_b06b030827_b
好吃的鮭魚可以養殖,不用大老遠進口photo credit: salmon roe rice bowl via photopin (license)

低溫海水再利用,養大西洋鮭不是夢

大西洋鮭魚主要分布在北大西洋兩側,最喜攝氏6到16度C的環境,在一些北歐國家、例如挪威,會在海上放置箱網進行養殖。而台灣民眾更是喜好鮭魚,據漁業署統計,國內平均每年進口2萬噸的鮭魚,雖然想要自行養殖,卻礙於亞熱帶環境、海水溫度高,強行進行只會耗費大量能源讓海水降溫,不僅成本高昂、無競爭力,更不符合環保趨勢。

不過台灣卻有個產業會源源不絕排出「低溫海水」,讓漁業署想要「廢物利用」來進行冷水養殖,而這個產業便是位於高雄永安的中油公司液化天然氣園區(LNG廠)。

由於液化天然氣儲存、運送需維持在攝氏零下162度C的狀態,但得回到常溫、氣態的情況下才能使用,因此必須引入海水把「冷度」帶走、讓液化天然氣回溫。雖然過程中海水不受汙染,卻會降到攝氏20度C以下,為免干擾海洋生態,中油得想辦法讓海水升到常溫才能排放,低溫海水形同沒有利用而遭排出。

負責養殖技術研究的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冉繁華說,團隊發現LNG廠排放的海水只要溫度穩定維持在攝氏17度C,便可用來養殖大西洋鮭魚。目前團隊已掌握飼料、水溫等養殖關鍵因素,魚卵孵化率近乎100%,累計孵化3批約4000尾。

已經銀化的大西洋鮭魚,目前推估只要2.5年便能達4到6公斤的上市重量。(圖/潘子祁攝)
目前成功銀化的大西洋鮭魚,目前推估只要2.5年便能達4到6公斤的上市重量。(圖/潘子祁攝)

2年半種苗繁殖成熟,再1年可量產上市

冉繁華說目前全球平均養殖一尾大西洋鮭魚需耗費3.5年,而團隊估計只要銀化後飼料開發順利,台灣只要花2.5年便能養出4到6公斤、市售常見重量的大西洋鮭魚,技術堪稱獨步全球。

由於大西洋鮭魚本身有從淡水出生、在海水生長,最終回到淡水產卵的習性,而從淡水轉往海水的過程中,體色會轉為全身銀白,因此稱作「銀化」;而銀化前後所需的養分並不同,目前團隊已完成銀化前的飼料開發,並且已經成功商品化,價格約每公斤40元,約是國外進口飼料的一半。

而銀化後、約80公克的幼魚,一直長成到4公斤的階段則還在研發中,「畢竟以前沒有活魚給我們試。」冉繁華說,此階段的重點便在於讓大西洋鮭魚能累積脂肪,滿足消費者需求。

當前除飼料、低溫海水來源外,台灣大西洋鮭魚養殖業還差種魚繁殖的成熟。冉繁華說,除目前已孵化的4000尾外,還會再育成更多魚苗,並透過品系篩選、基因鑑定避免近親繁殖,又能快速生長的魚種,成為台灣技術的核心。他估計,若永安示範場興建工程和業者進駐順利,最快2年半後魚苗繁殖便能初具雛形,再過1年便能量產、上市。

另外國人愛吃的鮭魚卵,等鮭魚順利量產之後,也可以在養殖池裡直接撈捕,價格也會比進口鮭魚卵更加親民。

計畫主持人冉繁華表示,目前預估約3年後可量產上市,不過最終仍希望在露天環境中養殖,而永安地區的石斑魚業者幾乎不用再額外投資設備成本,便能順利轉作。(圖/潘子祁攝)
計畫主持人冉繁華表示,目前預估約3年後可量產上市,不過最終仍希望在露天環境中養殖,而永安地區的石斑魚業者幾乎不用再額外投資設備成本,便能順利轉作。(圖/潘子祁攝)

石斑魚轉作容易,高雄永安的新星

至於養殖大西洋鮭魚的口感,「我認為跟進口的不會有差。」冉繁華胸有成足地說,雖然目前以永安示範場為主要推廣基地,但未來將走向露天養殖,尤其是鼓勵永安地區的石斑魚業者轉作。

他表示,露天養殖同樣只要注意水溫控制、寄生蟲和疾病防治、底土和水質清潔,和一般養殖須注意的原則無異,轉作同時也能調節石斑魚產量,對既有產業不會有太大衝擊。

漁業署長蔡日耀則說,從挪威進口1公噸鮭魚的排碳量,換算後等同於台電發4000度的排碳量;但用冷水養殖大西洋鮭魚,不只實質降低碳排放,又能「廢物利用」,還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預估價格是進口售價800到1000元的2/3,十分具有競爭力。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