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頭暈的話,就看遠方的海平面吧。」
坐在金山蹦火仔的漁船上,張書瑄指著遠方笑著說,這是一位老船長傳授她的出海小秘訣,讓不熟悉海洋的她和攝影夥伴們在顛簸的海浪中能稍稍立足。而一旁同坐蹦火船的遊客仍能不斷拿起相機猛拍,便知道今日顯然受媽祖和延平郡王照拂,讓新北金山磺港的繞境、巡港儀式圓滿落幕。
2台攝影機、6個月時間,再加上剛募得的20萬元,這群剛由台北海洋技術學院畢業的設計系學生組成「漁生」團隊,並將走訪、紀錄全台即將消逝的13種傳統漁法,目前已完成金山蹦火仔、綠島鰹竿釣、台東鏢旗魚的紀錄,接下來他們將繼續紀錄牽罟、澎湖石滬、抱墩等漁法,期望讓更多人看見古老的環境友善魚法。

最驚豔綠島鰹竿釣
「剛拍得怎麼樣?我看一下。」一跳下船,張書瑄和同伴李文雪、何達祥、田伍峰便開始討論適才的成果。她們4人都是台北海洋技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的應屆畢業生,張書瑄說,原先這只是一個畢業專題,但國內也只有海洋技術學院同時擁有海洋和設計兩門學門,因此希望藉4年設計所長讓更多人有機會看見、認識傳統漁法。
在所有紀錄過的漁法中,讓她印象最深的便是綠島的焚寄操網和鰹竿釣。張書瑄說兩種漁法是搭配在一起,凌晨3點、天色昏朦的時候,便得和船主出海,到魚場後便以集魚燈照射海面,接著便能看見一群丁香魚(日本銀帶鯡)不斷湧近船身,最後一鼓作氣將早就放在海面下的漁網撈起,便能捕撈大量丁香魚。
大約捕撈到5點,趁著天剛破曉,船主便又朝向鰹魚場駛去,而這才是一日的重頭戲,船上6名釣手加1名灑水、灑丁香魚作魚餌的船員,會在船尾以單支釣竿釣捕鰹魚。狀況好時可以1分鐘釣1隻鰹魚,而全台也只有綠島仍持續使用這套漁法。
台東鏢旗魚傳承有望
而在台東成功鎮上的鏢旗魚,卻是少數讓她們感到有傳承希望的漁法。
田伍峰說,鏢旗魚船在船首會有一個延伸的「鏢魚台」,鏢槍手站在其中,手持一支長5公尺多、20公斤,彷若希臘神話海神波賽頓的三叉戟,一看見浪面下的旗魚,便將三叉戟投射出去,再藉由繩索將旗魚拉回。由於一次只能捕殺一隻、數量不多,再加上四季都有不同的魚種,因此被視為較友善的漁法。
張書瑄也說,在台東拜訪3位鏢槍手時,發現當地已有愛鄉協會、行政資源的累積,而且漁民對於永續使用海洋資源的概念非常強,「他們也很憤慨使用刺網的捕魚方式,但最後都只能回頭要求自己不要使用。」並嘗試找到自己事業的繼承人。

大手筆出海採訪 盼消費者支持友善漁法
整體而言,目前漁生團隊選擇走訪、紀錄下的魚法不僅即將失傳,且捕撈魚種單一,漁獲量和既有的刺網、圍網捕魚法都小得多,因此是較能合理、永續使用海洋資源的漁法。
不過張書瑄也說,「即便是比較永續的漁法,如果過度捕撈,也還是會有資源耗竭的問題。」因此重點仍是希望從漁民視角讓消費者認識不同種傳統漁法,但也期盼消費者藉此選擇、支持這群漁民。
目前雖然募資情況達標,但團隊成員其實還是得勒緊荷包,因為每次出海都是一筆不小的費用,以鰹竿釣的漁船來說,一位釣手和船長一天就得出1、2千元的人事費,再加上出航的燃料費、抵達綠島的食宿交通費,一趟綠島、澎湖行可能就花掉10萬元。
為什麼要做這麼豪氣?張書瑄說,「要做就要一口氣全部紀錄,不然沒紀錄到的很可惜。」而漁生團隊也打算以公播片或座談會、分享會的形式,和海洋科技博物館、地方小學合作,不只讓傳統漁法被看見,也讓永續海洋的觀念一併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