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糯米,曾是早期阿美族山野拓荒時,渡過飢荒危機的重要糧食。但紅糯米不好種,個高達170公分,遇上風雨容易倒伏,再加上過去多是農民自己留種,種原混雜,田間生育很不整齊,產量又不及一般稻米的1/2,栽培面積越來越少。
為此,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花費11年,進行紅糯米的品種純化,從50多個紅糯種原育出「水稻花蓮22號」,這款紅糯米不但米粒大、顏色紅潤、產量比一般紅糯米多10%到15%,花青素含量更是高達4778BHA,是一般米的17倍,抗氧化能力很高,是養生保健聖品。

神明的禮物 阿美族的紅糯米傳承文化
擁有艷麗外觀、濃郁香氣的紅糯米,是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部落的重要作物。目前全台紅糯米面積約40公頃,光復鄉就有30公頃,占比高達75%。
過去因難栽種、產量少,紅糯米多是部落舉辦慶典或親友來訪,才會端出來品嘗的食物,但因紅糯米在部落裡有著「神明賜予的禮物」的稱號,老一輩即便不種了,手邊至少都有留種。
-660x438.jpg)
花改場協助選育 新品種栽培易、產量提高
但多年來自家留種,導致種原混雜,田間管理難度很高,花改場經過11年品種純化,101年在蒐集而來的50多個紅糯種原中,育出「水稻花蓮22號」,該款品種米粒大、糙米外觀顏色紅潤、植株生育整齊,改善了田間栽培技術的問題。
不僅如此,「水稻花蓮22號」產量比一般紅糯米產量還高10%到15%,接手技轉的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總幹事Kanew ipay(蕭明山)說,早期父母親一分地只能收成200公斤,如果氣候不好就什麼都沒了,真的是靠天吃飯,種植22號後,去年收成提高到300公斤,可見種原的選育很重要。
-660x440.jpg)
紅糯米帶動部落 青年回流
紅糯米品種選育、技轉成功後,太巴塱部落成立了「有機紅糯米產銷班」,Kanew ipay笑說,產銷班運作了3年,今年栽培面積擴增到10公頃,目前已有10位農友投入種植,其中還有2位是被都市「勸」回來的。
Kanew ipay表示,過去紅糯米種原複雜,很難規模化,維繫阿美族人持續栽種的是文化傳承的信念,現在有了產銷班,就有更多誘因拉青年返鄉從農,他自信的說,「產量穩定後,我們希望明年栽種面積有機會提高到30甲(約30公頃),加強栽培管理的技術。」
-660x42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