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下游揭發「米粉沒有米」亂象,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修訂米粉相關標示辦法,原規範含米量未達50%的產品不得標為米粉、調和米粉,但在業者抗議下,政策一日翻盤,改成可折衷標為「新竹米粉(炊粉)」,但除了消費者分不清,業者仍然不滿意,認為外銷產量大幅受阻,希望食藥署再度修改規定,不管有沒有米都可以叫做米粉,但願意標示米含量。
今日新竹市米粉同業公會會同立委柯建銘辦公室、食藥署官員「協商」,但拒絕上下游記者與會;會後食藥署僅微笑表示一切都在討論中,沒有定論。
米粉澱粉炊粉 到底買了什麼
上下游曾在2013年揭露不少市售米粉,雖在外包裝標榜「純」、「天然」字眼,但經實際檢驗、推算,發現含米量嚴重不足,普遍低於兩成,更甚者完全不含米。若再以國家標準CNS11172檢視,原來應含有5%以上的蛋白質,許多標榜「純米粉」的產品含量更不到1%,根本是在詐騙消費者。
更嚴重的是,這些替代米的成分,有許多都是以玉米澱粉混充,由於玉米澱粉結構穩定、不易分解,食用摻有玉米澱粉的米粉產品可能會導致消化不良,讓真正純米粉揹黑鍋。
為此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在該年底訂出《市售包裝米粉規定》,明定業者若要宣稱「純米粉」,成分必須只有米;若米含量未達100%、但高於50%,可稱為「調和米粉」。
而最關鍵、也是市面上最容易買到的含米量低於50%的產品,當時並無硬性規定,僅申明不可標示為純米粉和調和米粉;只是許多業者不願調整配方、拉高含米量,便和食藥署徵詢,確定使用「炊粉」不會違法,不少業者也開始將「米粉」改標「炊粉」,躲避規範。
時任副署長、現為署長的姜郁美當時表示,若業者在新竹製成,並使用純米製作,非但可正大光明標示「新竹米粉」,更擦亮國際品牌。
長期關注飲食文化的新竹教育大學教授張瑋琦曾指出,「炊粉」其實是較細的米粉,和米含量高低完全無關,允許業者使用「炊粉」,也會有指鹿為馬的風險。
「新竹米粉」「炊粉」共存包裝更混亂
儘管如此業者仍持續對食藥署施壓,導致最終以「冠名」、「品名」的方式處理。即定義「新竹米粉」4字為「冠名」,相關米粉產品為「品名」,品名一定要標示,但冠名可標、可不標,且品名必須比冠名來得大。
簡言之,即便是含米量未達50%的「炊粉」,業者也可在包裝並列「新竹米粉、炊粉」,只是「新竹米粉」4字必須縮小,「炊粉」兩個字必須放大,但消費者總是搞不清到底買到的是炊粉還是新竹米粉?而炊粉和新竹米粉又有何差別?
業者盼有米無米都叫米粉 但會標示米含量
而政策上路一年,米粉業者多次抗議表達不滿,不僅標示混亂,更造成外銷阻力。同業公會更於今(23)日偕同新竹市長林智堅、立法委員柯建銘辦公室、食藥署等相關人士對法規討論。
然而柯建銘辦公室對上下游記者表示該會議是私人行程,並不接受媒體採訪,會後食品組副組長許朝凱微笑表示,相關法令政策都在討論中,沒有定論。而新竹市米粉商業同業公會郭文銘則強調,公會訴求單一,就是希望所有在新竹製成的品粉統稱「新竹米粉」,不要再改標河粉、炊粉、美粉,但會以百分比標示含米量。例如新竹米粉,含米量30%,「這是業者對消費者的誠信。」
郭文銘表示,想更名與成本無關,希望讓標示誠實、清楚,一切交由消費者選擇;而如今不僅米粉品名紊亂,在中國亦有廠商標示「新竹米粉」販售,但新竹製成的米粉產品卻不能標記新竹米粉,嚴重衝擊產品外銷。
對於會議結果,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表示食藥署必須一視同仁,「業者強調什麼,就要把含量標示出來。」像香菇素蠔油,香菇含量多少便須標示清楚;而此事食藥署也須拿出明確態度,不可看業者聲浪大便配合業者。
據業者表示,目前會由柯建銘辦公室協助召開公聽會,由社會大眾討論「米粉」到底該如何標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