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台灣農村興起一股彩繪風,紅磚三合院配上龍貓、Hello Kitty、灌籃高手圖樣,成了遊客打卡拍照的觀光景點,卻也被批評侵權、毫無在地連結,而這麼另類的台日文化交流,許多預算來自「農村再生基金」。
2010年,《農村再生條例》在爭議聲中通過,預計10年編列1500億基金,「以有秩序、有計畫地推動農村活化再生,照顧全臺灣4,000餘個農漁村及60萬戶農漁民」,目前已結束第一期(101~104年度),邁入第二期(105~108年度),但農委會每年花大錢補助,卻被質疑淪為妝點門面的「拉皮工程」。
曾任農再社區審查委員的立委蔡培慧指出,105年度共編列58.41億預算,有55.2%用在「農村社區整體環境改善及公共建設」,農村生態保育及產業文化卻只有9.12%,被外界質疑,只重工程,不重農村文化、產業。
在擋土牆、彩繪、綠美化之外,農村再生到底生了什麼?活化了什麼農村產業?上下游從制度和實際執行情況,檢視農再基金五年來的成效。
工程人人有興趣
「農村社區整體環境改善及公共設施建設」可分為社區自辦和水保局發包;水保局發包的公共建設,每年每個社區約有200~500萬元;社區自辦的即是綠美化,又稱「窳漏空間」或「農村美學」,一個社區每年大多一件,金額都在100萬元以下,平均差不多50萬,因為超過100萬,就要依採購法發包。
熟悉農再運作的基層人員指出,為了拿到工程建設,地方民代向水保局施壓,要求讓某某社區上「培根課程」,但社區不是自發性,因此上課行禮如儀,只為拿到錢,上完四階段課程連計畫書都不會寫;還有社區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次提10多件工程計畫,亂槍打鳥要補助。
辦活動要自籌款 不如做工程
許多人批評,水保局是以工程起家,自然偏重硬體工程,但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實際情況更複雜,一位參與農再的社區人士說,農再的公共建設不用自籌款,但其他都要10%~25%左右的自籌款,「很多社區通過農再後,只有做硬體建設,就是因為不用自籌款。」
以社區最常用來成果發表的「農民市集」為例,辦一日活動,水保局慣例補助上限20萬,社區通常會報25萬經費,其中18萬由農再基金補助,社區得7萬元自籌,另出動數十個人力辦活動;但若是做100萬以上的「農村社區整體環境改善及公共設施建設」,由水保局經過採購法直接發包,社區反而落得輕鬆。
培根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是農再的陪伴團隊,專案經理黃文景表示,一個社區工程經費若有5、600萬,軟體則大約100萬就是上限,給再多,社區也沒有能量執行。
通過農再的嘉義上林社區發展協會前總幹事孫家榕認為,做硬體設施並不是完全錯誤,重點在社區怎麼參與,以上林社區為例,會以陳情過的物件、危害人生安全的公共建設優先,例如在常淹水的地段做護堤,社區會和水保局一起討論,如何用生態工法取代水泥,兼顧居民安全和環保。「重點是人,同樣是硬體,社區可以討論如何用生態工法,但也有人直接交給水保局發包。」
數字掛帥,如何評估農村軟實力?
被歸類為產業、文化的軟體建設,由於社區本身沒錢,就算通過了也可能無法執行計劃內容,即使社區有心想發展產業,但現行數字至上的考核制度,也難以真正評估社區軟實力。
上林社區做社區營造10多年,是台灣梔子花的故鄉之一,社區在好幾年前,就努力從梔子花的根莖花葉果實,找出可以發展成產業的加工品,直到去年才正式開發出用天然梔子花染色的粉粿DIY材料包,許多人都建議他們辦農村小旅行、梔子花DIY體驗,但當地的社區發展協會卻很謹慎,甚至連在媒體前曝光都不願意。
「一下子湧進太多人,會破壞社區寧靜。」孫家榕堅持,要等社區準備好了,產業夠成熟才能推出。
現行農再考核制度,每年都要求評估社區有無達到計畫目標,像上林這樣慢工出細活、真正由下而上的農村再生,若不設法辦個成果發表會、體驗活動,作為評估依據,很難在現行制度下存續。
在水保局的成果評估中,社區的人和產業,都被轉化成冰冷的數字,評估農村基礎生產條件與生活機能改善情況,用的是農村「有無申請建設」,因此得出「截至104年6月30日止累計辦理1513農村社區建設」(全台約有4200個農村社區);評估有無促進農村永續經營,用的是農業休閒旅遊人數,「截至104年6月30日止,約900萬人次」。
就連立法院預算中心的檢討報告以及立委質詢,都是列舉全台有多少社區通過培根課程、多少社區提出農再計畫。
提到數字至上的評鑑指標,水保局陳榮俊直言,「說到我們的痛處。」農再可貴之處是由下而上的討論精神,但這件事本身就很難評估;而透過採購法發包的建設,每年都會被工程會列管進度,有工程經過農地,卻要求一年內要做完,「但農民會說,我的橘子再兩個月就採收了,可以等一下再做工程嗎?」
他無奈表示,農村工程規模小,又經過很多人家,若一味要求績效,社區很難參與討論,包商也無法花太多時間和當地居民溝通,若工程損害到地主權益,乾脆賠錢了事比較快。
全台社區都參與再生 真的可行?
「農再條例」預計讓4200個農村社區再生,目前僅22%社區完成四階段課程,具備提計畫資格,農委會經常被審計部、立委釘得滿頭包,但第一線接觸社區的農再課程顧問師質疑,真的有必要讓4000多個社區都參與嗎?
有農再顧問師透露,輔導社區上課、寫計畫的顧問團隊,被水保局要求績效,但又叫不動社區老人家,時限在眼前,只好幫忙社區寫計畫;培根課程不一定是社區要的師資,卻是最能配合時間的人,甚至還出現過台上授課者和簽到老師,名字對不起來的荒謬情況。
「這些事情你說水保局承辦人員怎麼可能不知道,但他們也有績效壓力啊,當整個社會只注重KPI(關鍵績效指標),行禮如儀,就會得到這樣的結果。」(系列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