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於2013年底開放參觀,這個地方曾經是全世界最大的樟腦加工廠,如今搖身一變成為環境教育的基地;陳濟民館長打趣地說:「在這裡辦活動,大家都會比較亢奮。」原來是因為,這裡除了是樟腦加工廠外,更是日治時期存放鴉片原料的所在地。8月3日,由北區環境教育中心所主辦的「食農教育研習營」活動,吸引來自北區各中小學教師與關心食農教育的夥伴們前來,透過精彩的專題講座、特展導覽與實際體驗,使參與者增加對食農教育的認識,並散播這個與土地、環境、健康,密不可分的教育種子。
活動由國立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周儒教授的引言開始,他以一個關於土地買賣的比較,來觀察不同社會與政府對土地環境關注的不同角度,在臺灣做農地買賣時,都只關心土地表面上的面積,但在加拿大,則會將地下的內涵,納入考量比價,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以地下蚯蚓的數量來評斷,這顯現出土地的價值,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豐富,除了地表面積外,地下的生物、有機質、土壤組成,都是相當雄厚的資產,這也跟農耕習慣習習相關,在接下來的講座中,講師們透過農業、食物與教育關聯,帶入這樣的環境思維。
首先由「農食餵了你」團隊的共同創辦人郭又甄小姐,畢業自義大利慢食大學的她,父執輩是標準的農村子弟,長輩對她的教育便是希望她能離開鄉村,到都市討生活,然而,這也讓她發現,農村漸漸失去活力與未來。從小對食物就抱有極高的興趣,長大後變朝向食農教育的道路前進,她引述人類學家的話語:「飲食,就是一種農業的行為。」說明我們的日常飲食習慣,就是改變農業未來的關鍵,因為生產者會因為市場的習慣,而改變生產模式。
她先從英國學生的營養午餐政策演變切入,分析歷史背景之下,英國政府對校園膳食政策的變動,以及學生與食物的關係,於2005年開始,一位出身自電視節目廚師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推動了「校園午餐革命」,他發現校園內所提供的餐點,並不符合學生的營養需求,並透過某位學生對午餐的紀錄,感染了英國社會對校園膳食的重視,並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雖然期間仍受國際金融海嘯影響,這個政策方針,仍舊是英國政府教育單位重視的環節。目前,英國以開始實施正式的食農教育規範,希望透過課程,讓學生能了解食物的屬性、來源、烹調方式,並透過主題性教學,達成多元學習的效果,然而這樣的政策需要長期的檢視,預計五年之後才會有具體的成果。
而義大利的國情,則與英國大不相同,雖然早已規範了相關的食農教育法令,但隨性的義大利人,仍自有一套與政策不同的教育方法,來自他們對食物的堅持。她分享於義大利求學時的經驗提到,義大利的家庭都會有自己的小菜圃,食物隨手可得,房東將新鮮的番茄摘下,很快地就變出一盤番茄義大利麵,當她要幫忙餵房東兩歲的小孩吃麵的時候,她被阻止了,因為麵還沒有放黑胡椒、起司以及羅勒,她驚訝於義大利人對於餵養孩子的觀念,並不會因為年紀,就略過義大利菜該有的風味,這是一種對味道的記憶,是一種對飲食文化的堅持。
談到義大利的「慢食」(Slow Food)觀念,此觀念來自於1986年成立的「國際慢食協會」(Slow Food International)所提倡的觀念,當時創辦人 卡爾洛·佩特里尼(Carlo Petrini)反對麥當勞進入羅馬,許多堅守義大利飲食文化的愛好者,開始了這樣的潮流,以Good、Clean、Fair為概念核心,『Good:好的食物品質來源』;『Clean:食物的生產過程,乾淨無污染』;『Fair:食物產銷對生產者、消費者都能公平合理』。其目的在於改善全球化之下,造成的單一飲食文化現象,這就必須從認識食物的生產過程,與生產者接觸,參與食物的製作中開始,讓飲食文化漸漸成為認同的象徵,她也感嘆,現代人對食物的選擇,似乎不會在意背後的歷程,多是以品牌的選擇、潮流的跟隨、包裝的精美來評斷食物的好壞,忽略了選擇食物而產生的飲食文化,也喪失對自我的認同。周儒教授以「食不知味」的現象呼應講題,表示現代人吃飯時,盯著手機與螢幕的時間,比起盯著食物、了解食物的時間還多,吃飯應該要透過五感,來增加對每種食物的認知,才能進一步吃得健康,並對環境產生更好的改變。(請接續閱讀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