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菜蟲印象,盤商是重要的溝通橋樑!
一直以來,盤商有個特別的綽號:「菜蟲」,被視為有「哄抬菜價以牟暴利」的行為。但事實上,盤商是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溝通橋樑,大量購進商品,再分批銷售給下游廠商,倘若農業產業鏈缺少盤商,根本無法正常運作。
為什麼盤商很重要?
以農業生產角度而言,無論是動物或植物,農產品在一定時間成熟後,就得進行屠宰或採收,因為植物可能會枯萎、爛掉,動物可能會衰老、不長肉,也就是過了所謂的「最佳賞味期」,甚至會壞掉,根本無法被吃下肚。
一旦進入採收期,如果沒有盤商即時收購,全部都靠農民自產自銷,可能出現10噸的蔬菜或肉待銷售,這些需要1-2萬個消費者(平均一個人約買1斤)購買……,但就實際層面來看,這是不可能的事,原因有三:
一、運費比農產品貴好幾倍:寄送到消費者手中,一趟運費需100-200元,但青菜每斤也許只要20元。
二、短時間內需要大量人力:如遇採收期,也許需要100多位工作人員搶在黃金時間內包裝、出貨,但工作量不固定,人事成本與販售金額根本無法成正比。
三、到處尋找銷售管道:為了販售農產品,農民得花時間與通路或消費者洽談,但行銷層面並非農民強項,反而壓縮到專業的耕作時間。
哪些人是盤商?
一、農業合作社、產銷班、農會:這些農民團體主事的班長、主席,可能自己有種植,也可能沒有,但會跟旗下班員、社員收購農產品統一整理後,運輸給批發商,這也是盤商型態之一。
二、大型超市、賣場或連鎖餐廳:像是家樂福、全聯、王品等,到產地進行大量收購。
三、農產品運銷公司、一般公司、個人:一次性到產地收購,回家整理後,賣給下游業者。
友善盤商的重要價值
一、以穩定的價格與數量收購農產品
因為術業有專攻,農民本質在於照料農作物,以生產優質食材與提升產量為重要考量,,進而降低生產成本。如果農民還得負責運送,並與通路甚至跟消費者交涉出貨、品管、上價、退換貨、促銷等事宜,非但壓縮到前述工作時間,恐導致生產品質下降,反而不利於專業發展。
反觀,盤商能身兼通路角色,或是尋找更多銷售夥伴(如:超市、餐廳或網路通路),並負責和消費者溝通,一手包辦後續出貨事宜。最重要的是,盤商能集結市場需求,用穩定的價格大量收購農產品。農民免於擔心產品滯銷,就能將心力放回生產層面;盤商也有價差利潤,更會用心推廣優質食材。
二、掌握市場需求趨勢,重建消費信心
因為盤商站在第一線接觸消費者,可直接向消費者表達立場,例如全聯在2014年推出的「安全蔬果白皮書」,正是針對一般人最在意的「生鮮蔬果農藥安全問題」背書,在進購無毒安全的農產品之時,也透過網站與店面文宣品,介紹食材來源、製程介紹與執行狀況,藉此贏回消費者信心,並將成績反映於進貨數量,進而鼓勵用心生產的農民。
友善盤商應有的理念與堅持
在農業生產鏈中,盤商需將生產者當作自己人,在追求利潤最大化之外,更得兼顧農民的生存需求,並嚴格把關食材品質。如果盤商收購價格太低,農民沒有合理利潤空間則無法生存。反之,若碰到產品缺貨,只剩下其他貨源可穩定供應,盤商要不要混批賣出?或以次充好?這些狀況都再三考驗著盤商的良心認知。
友善盤商的專業度與法律常識
「農產品有無藥物殘留?是否可放心吃下肚?」這些都是現今民眾的最大疑問,身為第一線販售者,盤商在進購符合理念的食材時,必須要口說有憑,例如,超市的產銷履歷專區,需以專業知識確認食材來源廠商,是否真的有通過驗證,若沒有通過驗證而被舉發,則會被相關單位開罰,進而影響商譽。
鼓勵友善盤商,從你、我作起
以「產銷履歷」農產品為例,若盤商願意進購驗證食材,我們也認同此理念,以購買代替口號支持,帶動優質產品的銷量上升,盤商會因應趨勢大量進貨,自然影響更多生產者加入行列,我們的食材選擇性也會因而大增,讓整體環境越來越成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