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育種經費連三年狂砍,每年往下調降一千多萬,到今年(2016),育種經費剩不到一億五千萬元;其中用在雜糧的用種經費更從兩千五百多萬一路下滑到一千七百多萬。今年連續兩次強颱,造成雲嘉南大豆產地嚴重積水,這一期秋作幾乎全軍覆沒,農友呼籲政府應投入經費,培育耐受環境力強的雜糧品種。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表示,明年育種預算將回到一億八千萬的水平,但除了經費問題,過去為因應政府組織改造,農改場「缺二補一」長期人力不足,,如何讓人錢到位進行育種工作,有待考驗。
立委:雜糧育種預算應提高兩倍
今(18)日立委蔡培慧召開記者會,與會高雄農民侯兆百、雲林農民黃祈堯、雲林農民蔡得黃、台大農藝系退休教授郭華仁共同呼籲政府重視雜糧育種;蔡培慧更喊出要求「雜糧育種預算提高兩倍」,並培育耐雨、耐旱等環境耐受力高的雜糧品種。
蔡得黃表示,連續豪雨讓黑豆、黃豆田都泡在水裡,就算現在重新種植也無法銷售。希望政府在育種上多施一點力,「種是自己的,才能跟別人拼。 」
在高雄旗山種植220多公頃的毛豆農侯兆百也表示,今年颱風來時正值毛豆出芽期,豆苗因泡水而無法繼續生長,「未來毛豆種源肯定不足!」再加上這兩年因極端氣候,導致毛豆供貨不穩定,「外銷國際,看的是穩定度。」供貨不穩將衝擊銷售通路。
侯兆百更表示,以前是區域性災害,現在因為極端氣候,常常都是全面性災害,若育種經費不足夠,難以支撐大規模耕種。
郭華仁:應發展參與式育種
郭華仁指出,目前有機農法逐漸興盛,但品種都是別處育成的,應該推動「參與式育種」,由各區農改場完成初步交配工作,再將種分送給各地農民種植,「因為台灣各地氣候條件不同,很難有一個品種是全台適種的。」透過參與式育種,讓各地發展出適種品種。
「除了育種之外,也需要建立作物栽培制度。」郭華仁也建議,各農改場應該組合出幾個作物組合,以因應一年四季、不同氣候條件耕種,「應該多嘗試幾種組合供農民選擇。」雖然十多年前有擬定出作物栽培制度,但近年氣候變遷,制度應該重新調整。
陳吉仲承諾:會加強育種經費
雜糧研發新種需要經費,育種也需要經費,知情人士透露,育種計劃預算之所以連年被砍,最主要是因為現在政府都求速成計劃,「要那種四年就能看得到成果的計劃。」但像育種,要十年才看得到成果,才會導致計劃預算一直被移到其他速成計劃。
雜糧研發新種需要經費,育種也需要經費,陳吉仲表示,農委會爭取到科技計劃預算四十四億,若有需要,會優先投入基礎育種工作,「明年育種預算回到一億八千萬,沒問題!」若還有需要經費,或許也能提撥農村再生計劃經費投入參與式育種,「畢竟這也是農村再生產銷的一環。」
但至於要提撥多少、是否要調增兩倍,陳吉仲則表示,「不能確定,還需要再盤點。」必須要重新盤點雜糧育種計劃有哪些細項要執行、需要多少經費才能夠決定。陳吉仲承諾會在兩個禮拜內盤點完畢,讓各單位需要的育種預算一次到位。
農改場人力不足 有經費也難執行
「調經費不是問題,但最重要的是農改場、農試所要有人力可以執行。」陳吉仲直言,現在各農改場遇到最大的問題是:農改場專業技工人力不足。
陳吉仲進一步解釋,為了配合中央組織改造,近十年來,各農改場的專業技工都是遇缺不補,最近才跟人資單位談到「退二補一」,若有缺技工,也不能外聘,只能從其他場區內調,「目前最缺人力的農改場應該就是台東場、台中場。」
「行文公告徵了二、三十次,但缺就是補不滿。」台東農改場副場長陳昱初也表示,加上台東地處偏遠,就算要內調,也很少人願意調來,「但現在公告徵人是唯一一條能走的路,只能繼續等。」
根據農委會的彙整資料,農試所還缺16人、台中場缺11人、台東場缺6人,其他場區也都有不等的缺人情況。陳吉仲表示,各農改場的技工都有受過專業培訓,單靠外聘派遣工,沒辦法從事研究工作,該如何解決農改場人力問題,還需要再討論,也不排除用科技計劃聘專業人員。
民間引種甚至於育種本來就有的。只是過去這方面的工作以公家單位為主,現在民間在這方面的活動強得很多,這也是好事。少數育種者直接向民間要種原,這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研究改良場所近年來在引種方面成績較過去少也是真的。
至於參與式育種,那是著眼於有機生態農法講求在地品種。過去育種家育出一個品種推到許多地區種植,恐怕不是最好的方式。目前有機農法逐漸興盛,政府應該推動「參與式育種」。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warren.kuo.5/posts/10153110310836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