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重金屬汙染頻傳,除八月傳出鎘米事件,彰化縣環保局最新一期「重金屬高污染潛勢農地」調查出爐,鹿港鎮有41.6公頃農地遭插牌、列管,約有83.17公噸的二期稻作被全數剷除,儘管今年彰化縣首度向中央爭取到經費,啟動了汙染整治,但公民團體指出,現行整治方法只是把汙染源往下拉,即便最後表層土壤符合環保法規,不見得真能從事農業生產。
彰化新增41.6公頃 全縣近270公頃農地被汙染
根據環保署資料,截至104年底,全台被列為汙染控制場址的農地面積約390公頃,其中彰化縣有225.4公頃,佔比高達6成。彰化縣今年繼續調查,發現鹿港鎮內有191筆坵塊(共41.6公頃農地)超過食用作物農地管制標準,其中有7成面積集中在振興段及鹿鳴段,和8月傳出的和美鎮鎘米汙染,並不是同一區域。
此次彰化新增的農地列管汙染控制場址中,有9成重金屬銅、鎳和鋅含量都超標。彰化縣環保局水質保護科科長楊欣怡指出,從污染態樣可發現和鄰近金錶、電鍍產業有一定關聯,汙染確定後,農地便立即插牌,並做預防性剷除和銷毀。
過往備受外界詬病的是受汙染農地被列管,領取每公頃17.5萬元鏟除補償費後,便進入無止盡「停耕」狀態,復耕之路遙遙無期,今年彰化縣環保局首度向環保署爭取到5.8億元的改善經費,目前全縣近270公頃的汙染農地,有118公頃和107公頃的農地,將分別在今年底和明年初啟動改善工程,「我們預計兩年內能完成汙染整治。」

汙染農地開始整治 但方法備受議論
現行農地改善方式採「翻轉稀釋法」和「排土客土法」,也就是挖土機開挖一定深度的受汙染土壤,並將土堆放在一旁曝曬、風乾,再經過多次稀釋混和,達到短時間降低表層土壤重金屬濃度的目的,不過有公民團體指出,這個方法只是將汙染源拉到深土層,無法解決問題。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吳其融表示,現行政府採用的整治方法,從農業角度來看「信任度」不夠,因為源頭土壤管制標準的設定就有問題,目前政府是用環境毒物來制定標準,而非農業生產的角度,「這樣會導致土壤整治改善後,但農業工作者種出來的稻米還是無法合乎規定。」
「環保和衛生標準有差異」 農地整治不見得能生產
以今年8月彰化和美地區爆發的鎘米事件為例,其稻米鎘含量為0.43ppm,些微超過衛福部食藥署的0.4ppm標準,但農糧署現地採樣土壤發現,鎘含量並沒有超標(環保署的食用作物農地的管制標準值為5ppm),造成土壤合法、作物卻不合法的窘況。
農糧署人員表示,這在稽查上很常見,因為部分水稻品種比較敏感,只要土壤鎘含量超過1ppm,稻穗就會開始累積鎘,他無奈表示,這是長久以來「環保和衛生標準間的差異」,面對這類狀況農糧署不是鼓勵農民休耕,就是建議改種低鎘吸收的作物。
農糧署人員指出,雖然該農地未列入環保署管制,但從食安角度來看,農糧署會列入監測名單,每一期都進行檢驗。
吳其融表示,環保單位應盡快公開汙染農地的資料,已進行整治的農地有多少,整治後的重金屬含量又是多少,當越多資料透明化後,民間團體才有能力進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