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午餐如何提昇品質、結合食農教育是當務之急,農委會宣布未來校園午餐將優先使用「四章一Q」國產安全食材,但能否順利執行,得看教育單位與地方政府。
「要到哪裡買?」「供應量足夠嗎?」「蔥薑蒜有四章一Q的嗎?」「安全食材價格高,誰負擔?」「農民不喜歡接學校的單,因為常會被驗」……各縣市基層與學校紛紛提出質疑,反映此舉窒礙難行。
即使農委會保證生產數量足夠供應校園午餐,會協助建立供應平台,但執行細節亟需與教育單位充分溝通,負責督導午餐事宜的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簡稱「國教署」)的角色舉足輕重。民間團體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氏基金會,昨日當面與國教署署長邱乾國、行政院食安辦公室主任許輔進行會談,具體討論執行面細節問題。

聆聽基層聲音,建置公開透明平台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賴曉芬點出問題根本,「怎麼看學校午餐辦得好不好?要看契約。」她認為學校與得標團膳廠商之間的契約,將是未來評核基礎,中央應先蒐集建置資料、重新檢討契約範本,並建立契約登錄平台,使之逐步透明化。
賴曉芬也建議,目前供餐類型多樣,中央應重新審視在各種狀況下,食材在午餐成本結構的占比。再者,需詳細估算如果要使用四章一Q食材每餐要增加多少價格,並與家長進行政策說明。此外也應建立食材供應鏈整合平台,解決食材不足或浪費的問題。
邱乾國對此表示,地方基層的疑慮和問題必須先充分溝通,政策才可能落實。將儘速邀請各縣市教育單位、學校午餐秘書、營養師、團膳廠商,詳細研討食材採購與檢驗的種種問題。
許輔回應,關於契約登錄平台和食材供應平台的建置,食安辦將在下個月食安會報提案,如果通過便可向科技部提出計畫申請。他也同時指出,明年度的「跨部會聯合稽查」將把校園午餐列為重點,「80%的量能會放在校園午餐上面」。

安全食材數量夠嗎?錢從哪裡來?
四章一Q農產品的產量到底夠不夠?是目前農委會飽受教育單位與各縣市承辦人員質疑的重點。
農糧署表示,目前四章一Q農產品所佔耕地面積為總體耕地的11%覆蓋率,供應全國學生午餐187萬名學生(占總人口8%)應該充足。往後也將加強田間監測、輔導農民取得標章,尤其是門檻最低的QR code。
不過因為做QR code得學電腦,而且必須做資訊揭露,增加被抽驗的機率。如何提昇農民參與意願?將是農政單位一大考驗。
此外,總面積足夠是否就代表隨時可充足供應?以蔬菜而言,冬天盛產、夏天缺菜,如何確保夏天也有足夠貨源?每種農產品產量有多有少,且各有季節性,如何能夠平均穩定供應,農委會尚需提供更詳細的資料與更細緻的規劃。
另一個關注重點是:改採四章一Q食材,錢從哪來?國教署學生事務及校園安全組組長楊國隆直言,教育部目前沒有經費補貼這塊,許多地方政府也財政困窘,團膳廠商更是咬牙苦撐。主婦聯盟基金會台中分會會長張明純更擔心,如果硬推,已經獲利不多的廠商可能索性放棄招標,學校將面臨無人供餐窘境。
「使用者付費」是各單位初步共識。孩子的餐費,本應家長負擔。但要調漲校園午餐價格,卻是困難重重。根據過往經驗,學校每次做午餐漲價問卷調查,家長反對者往往比贊同者多,學校只好寄望地方政府喊漲。但地方政府為穩固票源,往往也不敢強硬要求家長付費,財庫不足者,只得讓孩子將就著吃。
其實每餐只要多付幾塊錢,就可以讓孩子吃得更安全優質,卻在大人們的利益周旋當中被犧牲。農委會此次一番美意,不僅需要中央與地方教育單位甘願配合,最終還關係著家長買不買單。
顧午餐、教食育都要靠老師,如何實質鼓勵?
學校午餐祕書是校園午餐關鍵人物,但多由教師兼任,工作本已繁重,新政策是否又加重午秘負擔?
「午餐秘書很難做,流動率非常高。」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提出,為簡化午餐秘書工作,建議可效法花蓮縣的「聯合菜單」作法,菜色更多樣化,食材也更穩定。
食農教育的推動也要靠學校老師。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理事鄭秀娟觀察,有心要做的老師其實很多,但若校長和其他老師不支持,或學校沒有餘裕,勢單力孤就做不成,希望教育部能明確鼓勵老師發展食農教育教案。
張明純振奮表示,近日台中市學校午餐健康促進委員會決議,將午餐秘書擢升為「食育組長」,為行政職,享加給與福利,提報市府研議推動。此外,台中市政府也研擬「食農教育總體推動計畫」草案,明年一月將會開跑,以獎勵方式鼓勵學校老師將食農教育融入現有教學課程。
賴曉芬也指出,很多學校沒有自設廚房,但要做食育,應設有一個簡易廚房作為「食育教室」,提供老師與學生從親手料理中學習。「不一定要豪華設備,只要空教室整修一下即可。」
對於以上建議,邱乾國皆表認同,並允諾會詳細了解台中市作法,「未來可以把台中範例,擴充為全國性的整體食育中程計畫,做成中央政策,把午餐秘書、食農教案激勵、食育教室以上這些面向,通通都帶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