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再是為了離開農村
蒸騰的雲霧跟著山風快速地移動,群山環繞的龍肚平原被濃霧籠罩。結業式是日,入冬後貪睡的孩子難得早起,走在往東的上學路,看著高掛天空的圓球發問:「那是月亮嗎?」一切恍如昨日。還記得剛開學時,一年級18位新生報到,老師們打早就忙著組織高年級的孩子,採集校園植物編織草圈以為學弟妹「加冠」。
當儀式開始,學長姐牽著稚嫩的小手穿越山棕交織的隧道,在耆老的祝詞中,新生們逐一以抹草(金劍草)平安水淨身、印下成長的手跡、播下幸福種子、從蔬果箱裡抓出一樣蔬菜要跟它「做好朋友」,這一切預示了:孩子們將在這趟基礎教育的學習旅程,接受故鄉人文沃土的滋養,慢慢成長為自信、獨立的大人。這場別開生面的開學典禮是因推動食農教育,以《穀子穀子》紀錄片紅遍全台的龍肚國小。

茶頂山下的龍肚國小,是典型的里山環境,每年春秋兩季,只要站在操場即可以觀察到灰面鵟鷹的過境;位於銀紋淡黃蝶的通道上,孩子經常在夏日追著漫天飛舞的蝴蝶。因鄰近荖濃溪,灌溉便利土壤肥沃,在清朝時期即享有六堆第一米倉「頭龍肚」的美譽,日本政府也看上此處優異的農業條件,於1928年在龍肚公學校增設了農業補校,以培養現代農業人才。
這所學校也是詩人鍾永豐的母校,但九〇年代以後龍肚國小的教育方針受到鄉土教育的影響,與六〇年代出生的鍾永豐所經歷「以工業替代農業」的景象相當不同;不再是<讀書>歌詞中「緊讀緊高,高過犀刂狗坑介大鷂婆;緊讀緊遠,遠過龜仔山介大雷公;緊讀緊少,少過雞婆寮介斑鳩仔」以離鄉作為讀書求學的目的;也不再是<課本>中「阿公掌牛牯 看毋到 阿嬤蓄大豬 看毋到 圳溝摸螺貝 看毋到 伯公滿年福 看毋到 課本 看毋到 我庄 看毋到」離土離農的教育取向。
然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也需人才來加以發揮,龍肚國小幸運地擁有一群熱情富理想的老師們,他們時常組織教育旅行活動,並將考察心得落實在學校教育中,才得以翻轉農業現代化的政策抑制下,孩子身在農中不知農的困境。1997年,龍肚國小以重現日治時期農業補習學校所遺留的襲產,將後山將近三公頃的農場擘畫為「生態教學園區」,為受到綠色革命席捲、化肥與農藥使用已成慣習的農村美濃,編織了一葉生態觀念培育的諾亞方舟。
將庄頭生活融入教育現場
金穗童年重現米倉
2005年,農糧署推動「深度米食教育-看稻子長大」計畫,當時民間社會倡議「從農場到餐桌」、「校校有菜園」、「地產地消」等新觀念,主張農業應與本土的社會文化扣連。實施「無圍牆學校」的龍肚國小也跟進新時代,向社區租用了兩分地,並規畫整套輔助課程,從寒假作業「一包穀子」開始,由學生們帶回一包種子、一包土和一個育苗盆,讓家長一起參與,協助孩子育苗,這批秧苗,便是那年的春稻,美濃俗稱「三冬禾」。從五、六年級學生的種稻體驗教育,擴展成今日全校性的例行活動。
今年是龍肚國小蒔禾教育的第十三年。在白玉蘿蔔季、美濃好豆季熱鬧過後,農人忙著收割紅豆、翻土蒔禾,街道上最忙碌的莫過於「大火犁」與「插秧機」,為即將入年假的庄頭增添幾分忙碌。學校為了插秧活動也忙翻了,各種畫線工具從傳統的「戰格子」到新研發的竹竿標記法搭配拉線,都是為了讓孩子將秧苗以適當的距離落在該下的位置上,省得要花費精神收尾,然而仍不敵低年級孩子初體驗的亂無章法。

志工媽媽也跟著師生大動員,捲起袖子、撩起褲管下田幫忙,正所謂「人多好做事」,五、六年級的孩子不假機器幫忙,將兩分田的插秧工作全部搞定。一如往常,插秧前先拜伯公,也由校長贈送象徵晴耕雨讀的「鋤頭、鐮刀、斗笠、書本」四物,並以客語宣示:「我們要保護這片土地,用安全方式耕田。我們要負責照顧我們的禾仔。我們要毋驚日頭、學習吃苦耐勞的精神。我們要尊敬耕田人,不要浪費每一粒飯。」
去年,學校打破校園景觀公園化的的取向,將更多的校園空間留給孩子動手,由孩子動手栽植時令花卉,低年級的孩子更在高年級孩子的協助下,將教室外的花圃開闢成菜園,如此便不必再繞行到圍牆外的田區種菜。也新增了里山廚房,讓孩子可以學習烹煮自己參與生產的食材。

排路隊上學、社區健行
推動食農教育多年後,黃鴻松主任在2014年春天到日本見學四個月,從九州到北海道,共參訪二十所中學、小學及幼兒園。他發現日本的孩子都是走路上學,與台灣仰賴家長接送相當不同,因此也在2015年秋天開始推動重新走路隊上學。
由校方實際踏勘路線後,決定在富有歷史意義的保甲會館集合,再交由家長組成的志工團負責陪伴孩子穿弄過巷,不僅照顧了孩童的安全,這幅大手牽小手、嘰哩呱啦的熱鬧景象,也活絡了以長輩為主、原本安靜的社區氣氛。孩子大聲向長輩問早,長輩也回報笑容,親子之間的互動也增加了,更打破了從家裡到學校點與點之間單向度的移動。除了排路隊上學,春秋兩季也會在第一次月考之後安排社區健行,登山、走路或騎腳踏車,都讓孩子對社區景物以五感深入體驗。

學藝展演、感恩餐會
日治時期,龍肚國小即有「學藝會」的活動,後來學校重現學藝展演,在每年12月的某一夜,邀請家長、社區居民共聚在校園的百年欖仁樹下,欣賞由各班孩子組織的表演活動,這些表演五花八門,有繪本<失落的一角>黑光劇、鍾理和小說<假黎婆>戲劇表演,也有地方故事黃驤雲傳奇、龍龜對話等。
學校除了教孩子「敬禾得穀」之外,也引領孩子尊崇「敬老得福」,年末都會由高年級的孩子親手烹飪餐食,舉辦「食在溫心感恩餐會」,請社區長輩一起共食,或者到社區的養老院表演活動,溫馨感人。

讓學校理念回到社區發展
社區家長學校志工
農村學校的理念也影響著學童家長,兩位孩子都在龍肚就學的志工媽媽佳穎,自稱「台北都市俗」,跟著先生回鄉,因為參與學校的食農與自然教育活動收獲良多,不僅懂得辨認蘿蔔和草的差異,也學會了醃蘿蔔的技法。而特別帶孩子從都市轉學到農村就讀的惠敏,先生是陶木藝術工作者,對於孩子在學校鍛鍊到的獨立自主能力感到特別欣慰,她說以前在都市忙著趕補習班,來到農村孩子才真正體會到生活化的學習樂趣,找到適性發展的空間。
因為認同,學校的各種活動也凝聚了許多志工媽媽、爸爸共同參與其中,包含路隊志工、食農教育志工,以及圖書館和故事志工等等,都有許多家長共同協作的身影。美濃土生土長的邱順娣,從孩子就學到大學畢業,擔任了十七年志工媽媽仍樂此不疲,每天帶路隊走路上學,更是學校推展食農教育的最佳幫手。

農學禾作入穀里山
為了擴大友善土地耕作的理念,學校今年度也推出「客家里山塾,穀東共禾作」的活動,和甫從高雄客運退休的田鄰陳得英先生(也是學生家長)合作,由學校出面協助農友召募「穀東」,陳得英先生提供農地及後續照顧,並以『無農藥、無化肥』的耕作方式來慢慢發展友善土地的農事活動。
元月十五日,在挾著小雨的冷氣團天候中,來自高雄、台南等地約二十餘位「穀東」和農友舉辦了見面會。遵循在地文化,由校長宋瓊琳、農友陳得英領著穀東們一同禮敬田邊的小份埤塘伯公,李浩肇老師也以多年擔任小朋友農事指導的實務經驗,說明如何插秧的技巧。
來自高雄、國中一年級的傅詠萱是第一次插秧,她說:「泥土好髒啊,但是好有趣。」在完成插秧任務後,便開心的跟著同儕一起在水圳洗腳。最小的穀東則只有三歲,從一開始喊著「泥土好臭」、「腳不舒服」,在父親的悉心帶領下,不但克服了恐懼,也認真的把秧插完了,並翻供說法為「插秧好好玩」。
穀東們紛紛完成任務後洗淨手腳,享用由地主準備、熱騰騰的地瓜粥,搭配農家的醃蘿蔔、高麗菜乾,胃暖心也暖。為了讓穀東們建立起聯繫網絡,也特別推派曾經在龍肚國小代課的楊爵綺擔任組長,成立了臉書社團「龍小大手牽小手歡喜禾作榖東俱樂部」。

教育,即是在危機中埋下翻轉的種子
在經歷二十年摸索,去年(2016)龍肚國小將自然生態與食農教育的經驗,以「客家里山塾‧耕讀天地書」作為統整。校長宋瓊琳指出,教育的本質是以生活為出發點,「客家里山塾」的理念是將社區當做一個大教室,從中探索人與歷史、土地和社會的依存關係,並透過這個過程來重建農村新世代的自信,不僅是傳承與重現在地文化,也為美濃傳統的農村社會創造一個與當代議題的對話關係,在社會經濟失衡、生態環境破壞等等各種危機湧現的時代,重新尋求人與土地的和諧發展。

然而,即使已經建立起自然生態、食農教育特色並獲獎無數,還是不敵農村人口過疏化(depopulation)的危機,二年前,龍肚國小因為高年級短少一位學生而差點遭併班、裁員。另外,客語的流失也受大環境的影響,家庭、社區的文化功能萎縮,美濃地區的孩童間以客語交談的比率,依據高師大華語所的調查僅達1%。
農村自然環境的惡化也影響教育的發展,離開了生態校園,社區仍佈滿各種水泥化的威脅,這些都是推動客家里山塾的不利條件。固然有各種不利發展的條件有待翻轉,龍肚國小至今仍持續地在教育園地播下希望的種子,善用在地自然與文化的條件,為農村的孩子建構出自在、多元的內在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