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因為政府沒有及時揭露飼料遭戴奧辛污染,比利時一片烏煙瘴氣,沒有迎接千禧年的喜氣。
1999年,比利時戴奧辛污染飼料,雞、豬、牛都中標
比利時農業部在1999年1月間,已經得知飼料遭到戴奧辛污染,身為最敏感的牲畜—蛋雞最早出現異常。但憂心影響農產品出口,農業部直到5月底才揭露訊息,不只讓比利時消費者信心崩潰,市場開放的歐盟鄰國也勃然大怒。
結果波及約2500家比利時養雞與養豬場,因為政府無法提供遭污染飼料的流向,德國、法國與荷蘭的飼養場也都擔憂被拖累。在雞肉、雞蛋之後,歐盟執委會要求暫停銷售比利時的牛肉、豬肉、起司與牛奶。
事後的調查顯示,惹禍的是含有戴奧辛的機油混入500公噸的飼料中。十年過後,佛克司(Verkests)父子終於在2009年被判有罪,法官認定,他們經營食用廢油再製時,已經知道油品遭到戴奧辛污染,卻以偽造文件掩蓋事實。
2008年,愛爾蘭豬、牛受戴奧辛污染,損失超過3.7億歐元
比利時的飼料遭戴奧辛污染,引發嚴重的關切,歐盟執委會在2000年制定戴奧辛與類戴奧辛的多氯聯苯每週與每日耐受量,並減少戴奧辛進入人類食物鏈的可能性。
歐盟試圖亡羊補牢,但還是出現漏網之魚。2006年災情擴展到比利時、荷蘭與德國,雞肉與豬肉都出現戴奧辛超標,而禍首仍舊指向飼料。
到了2008年,愛爾蘭的聖誕大餐幾乎沒有豬肉的蹤跡。當年12月初,傳出37家養牛場和9家養豬場的飼料遭戴奧辛污染,最嚴重的甚至是歐盟標準的百倍。雖然廠商家數不多,但規模大而且大量出口,不只波及英國、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美國、日本與中國也都遭殃,共有23個國家受到影響,造成超過3.7億歐元的損失。
與比利時的例子雷同,愛爾蘭檢察官指控,飼料出問題是因為受到含有戴奧辛的油品污染。
食安漏洞,德國用「機油」餵雞
比利時在1999年傳出戴奧辛污染食物時,除了憂心人民健康,也擔憂會拖垮歐盟整體的肉品業,當時的德國農業部部長方克(Karl-Heinz Funke)批評比利時政府的溝通策略一團糟。
十年後,向來以歐盟模範生自視的德國,也被戴奧辛搞得灰頭土臉。2010年10月底,德國政府下令5000家蛋場歇業,銷毀成千上萬的雞蛋,豬與牛後來也受到牽連。惹禍的,同樣是含有戴奧辛的工業用油混入飼料中。
這次的「奧蛋」事件,暴露了德國採取由廠商自主管理的食安漏洞。
位在漢堡附近的Harles und Jentzsch(以下簡稱HuJ)專門提供油脂給飼料廠,事件爆發時,該公司的執行長賽弗特(Siegfriend Sievert)試圖將之視為單一個案的意外,表示「這是令人遺憾的錯誤。」
HuJ表示,11月份時,一名工人誤把工業用油混入飼料用油中,因為該公司同時也提供造紙用油脂,即使HuJ簡介中,並不包括這項業務。
賽弗特也指責,是負責回收食用油脂再製為生質能源的荷蘭公司Petrotec出錯,提供了工業用油,油品中才會有戴奧辛。可是,Petrotec公司出示的訂單顯示,HuJ訂的就是工業用油。
歐盟對飼料用油的戴奧辛濃度設有規範,工業用油就沒有這層顧慮,因此成本也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
HuJ節省成本之際,也知道風險所在,因此內部實驗室會監測戴奧辛濃度,而2010年3月、6月與10月的檢測,都已經顯示超標,除了沒有主動通報之外,政府稽查員在7月查訪時,HuJ也沒有提供相關數據,而稽查員也忽略了場內的油桶有異樣。
飼料製作、運輸過程都有戴奧辛污染風險
「世紀巨毒」登上比利時、愛爾蘭與德國的餐桌,都涉及人為的詐欺。然而,更早前法國與美國也都曾經發生焚化場的灰渣飄入養殖場或牧場,導致戴奧辛污染。
1930年代左右,在煉油過程中結合氯與碳氫化合物的技術問世後,廣受農藥業、塑膠業和化學產業歡迎,而副產品戴奧辛也隨之廣布在環境中。不過,歐盟的研究指出,人類體內的戴奧辛有九成是透過食物攝取,由於是脂溶性,八成是經過肉類食品。因此若要降低戴奧辛的威脅,必須從肉品生產管理下手,飼料則是關鍵環節。
與農業時代的牛吃草、雞吃蟲,大魚吃小魚的模式不同,現代畜牧業仰賴的玉米與大豆等飼料本身之外,還有添加物,而製作的過程也已經高度工業化。工廠化農場也發揮「循環經濟」的精神,將屠宰產生的羽毛粉再投入飼料中。狂牛症的爆發,便是因為牛的剩餘部位餵養牛隻。
義大利「農牧協會」(Coldiretti)指出,飼料的製作與運輸過程都可能造成戴奧辛污染。雖然飼料製作過程的溫度約在攝氏兩百度左右,衍生戴奧辛的機率低,但過程中使用的溶劑、催化劑和調整酸鹼度的材料,都有可能是污染源。
此外,在加溫過程中使用的石油、煤或木材也可能產生戴奧辛。至於採收、運輸和倉儲時,也都可能產生污染。
義大利2014年在一批來自烏克蘭的玉米查出戴奧辛,很可能在採收或運輸過程中污染。
德國機油餵雞事件中,食用廢油也可能在運送到荷蘭再製廠的途中遭到戴奧辛污染。一名熟悉油脂蒐集與運送的業者指出,「這類船隻的儲藏槽,未必會在每次的運送後清洗。」
養雞業追溯制完善,但攔不住世紀之毒
「農牧協會」表示,歐盟飼料中的戴奧辛主要來源有:來自水產或魚油的成分、動物性脂肪、受到土壤和空氣污染的纖維。由於歐洲水產的戴奧辛毒性當量(TEQ)偏高,尤其要注意飼料中的相關萃取物。
義大利的環保聯盟(Legambiente)則提醒,為了防治禽流感,養雞業已經是歐盟管理最嚴格的畜牧業,雞肉都要標示飼養、屠宰與分裝的地點,雞蛋也要標示餵養方式、生產地與蛋場。然而,這些措施都無法遏止戴奧辛的威脅。
比利時的戴奧辛事件拉起警鈴,英國流行病學專家米麥可(A. McMichael)當時提醒:「食品製造技術精進、貿易網絡延展、人員流動頻繁,飲食和消費偏好改變,去市場化的力量正在扭曲公共衛生。越來越常見的食安問題,也是政府重新以公共衛生為優先,引導食安管理的機會。」
將近二十年過去,各地政策雖有所改善,但戴奧辛還在餐桌上。
關於歐洲戴奧辛污染食物鏈,回覆孫文昌先生:
1999年比利時案例:
動物飼料中戴奧辛為781皮克/公克 脂肪
雞脂肪中戴奧辛為958皮克/公克 脂肪
2008年愛爾蘭案例:
動物飼料中的多氯聯苯(PCB)為5200皮克/公克 脂肪
豬隻脂肪的多氯聯苯為80到200皮克/公克 脂肪
2010年德國案例:
HuJ內部檢測的油脂中戴奧辛,3月為1.6奈克/公斤 脂肪、6月為1.4奈克/公斤 脂肪、10月為1.44奈克/公斤 脂肪,均超過歐盟規定的0.75奈克/公斤 脂肪
2014年義大利案例:
飼料玉米的戴奧辛為1.08-2.92奈克/公斤 脂肪,超過歐盟0.75奈克/公斤 脂肪 規定
以上供您參考,謝謝您細心閱讀與提問。
遠比這次雞蛋污染問題嚴重太太太太太太多了!
非常感謝!重要資訊!
真是傷腦筋!如此的超微量,全台灣只有一個地方可以檢驗出來,我會想:實驗誤差要如何避免?0.1ppb以下會有多大的意義?如果是環境污染所造成,難道要全面放棄燃煤和重油?……
(戴奧辛)1皮克等於一萬億分之一克
1,000皮克 = 1奈克;1,000,000皮克 = 1微克;1,000,000,000皮克 = 1毫克;1,000,000,000,000皮克 = 1克
一顆酵母細胞的重量約為60皮克,人類的精子細胞重約22皮克,一般人類雙倍體細胞內的染色體重量約是6皮克,大腸桿菌的重量約為1皮克。
歐洲食物與飼料中的出現多氯聯本與戴奧辛(2014年的報告):
重點:
1. 食物中以動物產品比較會受到汙染,特別是魚、肉與乳製品。飼料可能是主要汙染來源。
2. 2001年歐盟執委會制定策略來減少環境與食物鏈中的汙染。
3. 2012年檢討,發現攝取過量者的百分比以下降;其中以兒童最容易超標。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14003520
(2015年的報告)
荷蘭在2001-2011期間,飼料來源超標的以魚料製品最高(4.1%),作為黏著或房硬塊用的砂土添加物次之(3.4%),再來是植物性油相關產品(1.7%),其餘1%。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6076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