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長期為人詬病的菜土菜金問題,農委會今宣佈建立「蔬菜產銷資訊整合平台」,預計將氣候資訊、生產預測、蔬菜產區、進口數量和批發市場交易行情等資料全數在平台上整合,針對專業農和青農等農民,未來就可依上頭的公開訊息來調整生產決策,可望避免價格波動,並且進一步提升農民收益;此外,農委會也同步擴大滾動式倉儲與推動強固型設施,盼穩定汛期導致的菜價起伏。
農糧署:資訊整合平台整合各部門資訊 提供九大重點訊息
對於該項平台,農糧署副署長蘇茂祥指出,現在整合的資訊包括「產量與消費量推估、供應缺口評估及高價期推估、超供數量評估及低價期持續推估、滾動倉儲釋出與庫存量、蔬菜產區氣象資料、批發市場交易行情、特定期間蔬菜進口情形、蔬菜交易價量走勢與蔬菜自選資訊」等九大重點訊息,是由中央氣象局、財政部關務署及各地方機關和農糧署的資訊匯集而來。
農委會:農民可利用公開資訊調整生產決策 減緩菜價波動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也強調,這些資訊的重要性不僅可以提供給專業農和青農來評估栽種面積、播種與否等,對於政府如何面對菜價波動也十分重要,像其中的蔬菜重要產區氣象資料就非常細緻,可依各鄉鎮資料來分別查詢,例如近期絲瓜價格上漲,就發現四月中旬在絲瓜產地嘉義中埔和雲林斗南有出現連續降雨。
在庫存部分,陳吉仲指出,由於大宗蔬菜類的結球白菜、高麗菜是影響物價最重要的兩大作物,因此包含根莖類在內,農委會已輔導17家農民團體辦理甘藍、結球白菜及胡蘿蔔、洋蔥與馬鈴薯等根莖類倉貯蔬菜,數量由2,000公噸增加為3,600公噸,並補助增建冷藏庫500坪,未來也會藉整合資訊來調整庫存量,以減緩災害過後的價格波動。
對於平台的實際功用,陳吉仲也補充,以高麗菜為例,可事先預測將資訊提供給農民,避免種植面積的擴大造成價格下跌,像資訊整合平台就有推算出五月中下旬的高麗菜生產量遠低於過去五年的消費量,這就代表交易價格會上升,果然前陣子五、六元的價格到今天有上升到十元左右,未來價格也會持續升高,維持在十多元的水準,農民收益就可望可以增加,另外消費者則可在不同價格底下做不同選擇。

搶種何解?陳吉仲:尊重市場機制 政府責任在公開資訊
至於搶種問題能否解決?是否要以強制力介入?陳吉仲則強調,會尊重市場機制,但政府的責任是在於把資訊公開,給農民自己做選擇,不會限制農民種植面積,一旦把這些資訊做整合,並讓農民可以操作使用,農委會有信心可以解決產銷失調問題,將菜價穩定在一定水準。
蘇茂祥也指出,由於農民最關心的就是批發市場交易價格,現在農糧署已經把
APP與資訊平台和批發市場交易行情做介接,方面農民使用,另一方面也將在一個月內辦理教育訓練,同時透過農民團體來轉告消息,盼大幅提升用量,蔬菜產銷資訊整合查詢平台 歡迎民眾上網查詢相關產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