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很難做有機啦……這是農民、專家學者一致公認的!會做得很辛苦!」種過有機柑橘、火龍果、龍眼、白柚的果農黃信義想了又想,還是決定把「最難種有機」的一票投給荔枝。
原本家中一甲多的果園農事全交由太太以慣行農法管理,待黃信義退休之後才開始務農,又考量身體健康,才陸續將家中果園作物轉以有機農法種植。
也因為是從「身體健康」做為務農出發點,黃信義不只種有機水果,更潛心鑽研中醫藥性、通過中醫檢定考,深知「藥草是拿來救人的。」故在水果園中種起金銀花、白鶴靈芝、魚腥草、艾草等有機中藥草,並加以按照不同季節特性熬製成涼性、溫性青草茶販售;不但增加務農收入,「冬天賣的比較少、夏天賣比較好啦。」但最重要的還是希望照顧健康。
「過去開始務農,是因為家裡有地,如果不做事會被鄰居笑,務農是在做我該做的事;但做有機,是從做『應該』做的事變成做『喜歡、有意義』的事,算是功德一件。」黃信義以一句「歡喜做,甘願受」,作為自己務農故事的註解。
有機荔枝真難做,「防蟲害」或「防病害」難取平衡
「以前荔枝還在做慣行的時候,至少也都還有萬餘斤;自從轉作有機荔枝後,產量直接掉下來,現在每年產量都只能以『百斤』計算。」荔枝轉作有機已有九年之餘,黃信義略帶無奈的笑說,起初三年的產量實在慘不忍睹,只有一、兩百斤,後慢慢摸索,除去年受暖冬影響,完全沒有收成之外,這幾年產量也頂多只有六、八百斤。
而今年,由於持續受到暖冬影響,再加上這波梅雨鋒面連日降雨,黃信義預估此次荔枝產量也不會太高,「過去黑葉品種的荔枝算是產量比較大的,但這次幾乎沒怎麼收。」今年收比較好的可能會是竹葉黑品種,至於桂味品種的荔枝,收成量就更少了。
連日鋒面暴雨襲擊,黃信義表示,今天嘉義雨稍微停了,方才巡了一趟荔枝園,看到有些裂果,「但損失現在還看不準啦,大雨造成的病蟲害落果可能要過一陣子才會出現。」被問到這次的災損,仍舊是無奈苦笑,「唉!聽天由命啦!」
「確實,有機荔枝是出了名的難做。」投入荔枝研究近三十年的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研究員張哲瑋也深表認同,並直指問題核心在於「防病害」、「防蟲害」兩者難取得平衡。
張哲瑋也解釋,栽培荔枝的關鍵在於「通風、透氣」,「但現在最麻煩的就是,俗稱蒂頭蟲的荔枝細蛾很難防治,一出現,量就很多。」有機荔枝果農若想防治荔枝細蛾,往往會選擇「套袋」,而荔枝又往往是一串、一串地套,袋子一套下去,濕度就變高。或許防了荔枝細蛾,但悶濕卻又可能使荔枝植株出現炭疽病、露疫病等植病,「防蟲害、防病害之間的平衡真的很難拿捏!」
黃信義的荔枝果樹深受病蟲害之苦,除了張哲瑋點名的荔枝細蛾之外,黃信義也點名介殼蟲、粉介殼蟲、以及俗稱「鑽心蟲」的咖啡木蠹蛾。
遇到挫折不死心,改採網袋繼續實驗
「直到四年前,我參加農糧署舉辦的全國有機日交流,有人建議我用用看『網袋』,產量才稍稍有回來。」走一遭黃信義的果園,果然看到一欉欉的荔枝果樹上套有一個個淺綠色的網袋;黃信義表示,自從使用網袋後,產量從一、兩百斤稍稍回到六、八百斤。
對此,張哲瑋表示,網袋確實不失為一個方法,「但最後問題還是回到成本。」黃信義也坦言,一個網袋成本2.5元,且除了網袋成本之外,也要考慮套袋人工成本,「好在是『自己工』,否則請一個荔枝雇工,一天可能兩千塊跑不掉。」
另外,張哲瑋也提醒,除了病蟲害造成的落果之外,自然落果也可能落在網袋內,「只要落果,久了就可能腐爛,長時間留在網袋內也不是好事。」市面上雖有附有「魔鬼粘」的網袋,可以開合分隔落果,「但當然,這樣的網袋成本又更高了。」
被笑憨人也沒關係,想做喜歡、有意義的事情
「現在台灣應該沒有多少人在種有機荔枝,雖然不知道有多少人,但絕對不會多!」病蟲害問題讓張哲瑋、黃信義都深感堅持有機荔枝的辛苦。
「剛開始做有機荔枝的時候都被鄰居笑是『憨人』……他們都說,沒噴藥就免收啦……」雖然產量直直落,確實讓過去在從事慣行農業的太太不甚諒解,但溝通之下,黃信義還是堅持有機。
「我從小就體弱多病,多次病痛甚至危及性命,後來慢慢接觸健康相關知識,才驚覺,做有機可以兼顧土壤、生態、救人、助人……」黃信義緩緩說起自己與有機農業的機緣。因此雖然產量少、根本在賠錢,甚至要靠退休金才有辦法堅持到現在,但黃信義仍舊憑著一股傻勁,不計得失地堅持下去。
信義阿伯分享保存荔枝小撇步:
荔枝買回去如果沒有吃完,要記得保持冷藏及維持一定濕度,因為荔枝自採收後,果皮就會開始失水,初期果色會變暗,之後按壓果肉會變軟,而後果皮就會褐化變乾,荔枝雖然還能吃,但是風味口感俱失。
在此教大家如何保持荔枝的鮮度,新鮮的荔枝先浸水沾濕,以報紙包裹(也不要過濕),再放入塑膠袋並冷藏,就能維持1-2週的貯藏時間,不過,水果越新鮮營養成分最高,風味和口感最佳,還是盡早吃完最好!
我在霧峰做有機荔枝已經14年了,用32目白色尼龍網即可,主要防止荔枝細蛾及蒂頭蟲,病害無法防治,今年荔枝椿象大量入侵,等荔枝採收完需要放棄有機荔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