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節水管理 省下一座翡翠水庫
六月連日以來的梅雨鋒面,終於讓高雄、嘉義、台南從一階限水的燈號中解放出來。相較於前年67年大旱三階限水的窘境,今年雖逢70年來冬雨第二少的抗旱考驗,但是卻未擴大限水,與水利署管理精緻化能力的提升有相當程度的關係。
蔡英文總統在水利署70週年慶的發言中特別提到:「今年水利署採取積極的預警及處置,包括和氣象局緊密合作,把握鋒面期間,實施人工增雨,同時也和相關部會、地方政府溝通協調,推動區域調度、總量管制等節水措施,有效節省3.4億噸的水量。」3.4億噸乃相當1座翡翠水庫,顯見節流管理的重要性。
自來水減漏 省下五座石門水庫
同樣的,日前自來水公司董事長郭俊銘秀出成績單表示,高雄自來水漏水率已從26%(相當於每日漏水40萬噸)降至11%。未來還要編列8億元,將汰換管線約80公里,10年可降低漏水率5%,即每天可減少45萬噸漏水量,相當於半座石門水庫每日供水量,10年可減少漏水10億噸,相當於5座石門水庫。自來水公司對節水型社會的貢獻值得期待,卻仍有精進改善的空間。

新官上任三把火 卻遭民眾集體退席抗議
自來水公司主推的「高屏地區原有水井抽水量復抽工程(含新設)」係2015年2月通過環評,也因是年居民有近2個月抽不到地下水而遭到強烈抗爭,因此在11月23日停工至今。
董事長郭俊銘上任後,重新啟動地方拜會,除了將政府應有的職責「自來水供水」當成回饋方案哄拐鄉民,日前二度來訪,一再保證安全抽水值,並強調深水井並非為工業用水開鑿,卻是為了「大高雄人」的用水需求。
然而民眾聽不懂郭董專業冰冷的科學數據,在地鄉民更被批為少部分、不理性的反對者,說明會不到一小時,反對深水井自救會幹部隨即高喊「堅決反對 立即撤案」,以集體退席抗議作收。郭董雖有委屈,民眾的疑慮也並非全無道理。

一、民生用水僅增加0.3萬噸
台灣年降雨日在百年來不僅少了40天,澇旱不均更隨氣候變遷更顯嚴峻,以高屏溪為例,降雨集中在5~10月,佔90%、豐枯比差距達9:1,是水利署定義下的「高風險缺水區」。加以高雄是耗水耗能的石化重工業城,其用水壓力向來都比民生用水大。
依據高雄市政府水利局的資料,至民國120年,民生用水成長僅0.3萬噸,工業用水成長則為40萬噸,是民生用水成長需求的133倍。手巾寮當地90歲耆老古德福表示:「工業經濟已經發展得很好了,已經足夠,不能再跟農民搶水,危害農村生存權。」他對於小時候處處可見的湧泉,跟著自來水公司的抽水井出現而逐一消失,感到非常痛心。

二、未裝水錶 地下水收支賬不清
再則,由高雄市政府核發的地下水權量,經由水利署估算每日高達94萬噸,其中工業用水的27萬噸中,中油19口井、台塑13口井就佔了一半13.5萬噸。由於高市府未予針對地下水權申請人,設置水錶以記錄年用水量及修法訂定合理水費收取,導致高雄市可用水量空間緊縮,且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高屏溪河川剩餘水量降低,影響高屏堰取水量空間。
高雄市政府難道不該優先收回這些淪為財團企業把持的地下水井,訂定符合公眾利益的地下水管理規章,並讓工業回歸使用再生水,避免社會用水倫理失序,深化與民生、農業搶水的矛盾?!

三、工業用水計畫重新查核 需求重新估算
第三,去年5月終於通過的《水利法》部分條文修訂:為加強用水管理,對用水量達一定規模者全面納管,增訂用水計畫審查規範與配套。全國已有127處工業區納入審查及控管。
驚人的是,民國87~105年核定總用水量每日338萬噸,經逐年查核後,對於用水不如預期或超量個案,予以核減或廢止用水量,累計下來已達每日116萬噸(35%)。用水計畫審查的內容還包含地面水有水可用才核發水權,若能落實,將大大減緩供水開發壓力,節省社會土地、稅金、時間等各種成本浪費。水利署也表示尚須三年時間,將早期未納入審查的87處、用水量110萬噸的工業區逐一納管。

釐清水資源新政 水公司何妨先整頓步伐
2015年大旱的缺水危機,為台灣帶來了節水型社會的政策契機,也對水利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當年因強制大幅農田休耕,在社會引發水權分配爭議,立法院終於通過「節水三法」:針對用水大戶開徵耗水費,強化興辦與變更開發計劃的用水計劃審查,並加速自來水管減漏等等,影響深遠。
水公司固然憂心供水能力不足,勇於任事積極找水。然而,與其為難自己與農民,何妨將「高屏地區原有水井抽水量復抽工程(含新設)」計畫撤回,平心靜氣重新思索,能夠號召社會支持的供水論述為何?相信,絕不會是無止盡滿足耗水工業成長需求,地下水收支帳一團糊塗、卻硬要開發深水井等等情境下所誕生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