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深水井?先建立公開透明地下水管理機制

強化節水管理 省下一座翡翠水庫

六月連日以來的梅雨鋒面,終於讓高雄、嘉義、台南從一階限水的燈號中解放出來。相較於前年67年大旱三階限水的窘境,今年雖逢70年來冬雨第二少的抗旱考驗,但是卻未擴大限水,與水利署管理精緻化能力的提升有相當程度的關係。

蔡英文總統在水利署70週年慶的發言中特別提到:「今年水利署採取積極的預警及處置,包括和氣象局緊密合作,把握鋒面期間,實施人工增雨,同時也和相關部會、地方政府溝通協調,推動區域調度、總量管制等節水措施,有效節省3.4億噸的水量。」3.4億噸乃相當1座翡翠水庫,顯見節流管理的重要性。

自來水減漏 省下五座石門水庫

同樣的,日前自來水公司董事長郭俊銘秀出成績單表示,高雄自來水漏水率已從26%(相當於每日漏水40萬噸)降至11%。未來還要編列8億元,將汰換管線約80公里,10年可降低漏水率5%,即每天可減少45萬噸漏水量,相當於半座石門水庫每日供水量,10年可減少漏水10億噸,相當於5座石門水庫。自來水公司對節水型社會的貢獻值得期待,卻仍有精進改善的空間。

反深水井自救會
2015年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及嘉南等五個農田水利會灌區第一期稻作停灌,停灌休耕面積約5,800公頃,為史上第二大面積休耕。同年,美濃地區的農民也面臨近二個月抽不到水的窘況,遂組織反深水井自救會抗議。

新官上任三把火 卻遭民眾集體退席抗議

自來水公司主推的「高屏地區原有水井抽水量復抽工程(含新設)」係2015年2月通過環評,也因是年居民有近2個月抽不到地下水而遭到強烈抗爭,因此在11月23日停工至今。

董事長郭俊銘上任後,重新啟動地方拜會,除了將政府應有的職責「自來水供水」當成回饋方案哄拐鄉民,日前二度來訪,一再保證安全抽水值,並強調深水井並非為工業用水開鑿,卻是為了「大高雄人」的用水需求。

然而民眾聽不懂郭董專業冰冷的科學數據,在地鄉民更被批為少部分、不理性的反對者,說明會不到一小時,反對深水井自救會幹部隨即高喊「堅決反對 立即撤案」,以集體退席抗議作收。郭董雖有委屈,民眾的疑慮也並非全無道理。

居民要求立即撤案
6月11日郭俊銘董事長二度拜會反對深水井自救會。藍色東港溪理事周克任以水利署南水局委託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進行之《高屏溪流域中上游地下水及伏流水調查及開發評估》報告,說明美濃吉洋遇旱水位將急速下降,並非最好的取水位置。

一、民生用水僅增加0.3萬噸

台灣年降雨日在百年來不僅少了40天,澇旱不均更隨氣候變遷更顯嚴峻,以高屏溪為例,降雨集中在5~10月,佔90%、豐枯比差距達9:1,是水利署定義下的「高風險缺水區」。加以高雄是耗水耗能的石化重工業城,其用水壓力向來都比民生用水大。

依據高雄市政府水利局的資料,至民國120年,民生用水成長僅0.3萬噸,工業用水成長則為40萬噸,是民生用水成長需求的133倍。手巾寮當地90歲耆老古德福表示:「工業經濟已經發展得很好了,已經足夠,不能再跟農民搶水,危害農村生存權。」他對於小時候處處可見的湧泉,跟著自來水公司的抽水井出現而逐一消失,感到非常痛心。

水利局
前年5月29日水利署在高雄召開「水資源運用及多元取水方案座談會」中,以如何穩定高雄地區供水為題展開對話,當時高雄市政府水利局以此張簡報說明民國120年高雄的水資源供需情境,「未來供水需求成長主要為工業用水」顯而易見。

二、未裝水錶 地下水收支賬不清

再則,由高雄市政府核發的地下水權量,經由水利署估算每日高達94萬噸,其中工業用水的27萬噸中,中油19口井、台塑13口井就佔了一半13.5萬噸。由於高市府未予針對地下水權申請人,設置水錶以記錄年用水量及修法訂定合理水費收取,導致高雄市可用水量空間緊縮,且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高屏溪河川剩餘水量降低,影響高屏堰取水量空間。

高雄市政府難道不該優先收回這些淪為財團企業把持的地下水井,訂定符合公眾利益的地下水管理規章,並讓工業回歸使用再生水,避免社會用水倫理失序,深化與民生、農業搶水的矛盾?!

螢幕快照 2017-06-13 上午12.56.17
依據2017年5月15日地球公民基金會、美濃愛鄉協進會等各團體舉辦的「南方水資源論壇」場次二「從開發轉向管理-建立公開透明的水資源收支帳」水利署回應資料。

三、工業用水計畫重新查核 需求重新估算

第三,去年5月終於通過的《水利法》部分條文修訂:為加強用水管理,對用水量達一定規模者全面納管,增訂用水計畫審查規範與配套。全國已有127處工業區納入審查及控管。

驚人的是,民國87~105年核定總用水量每日338萬噸,經逐年查核後,對於用水不如預期或超量個案,予以核減或廢止用水量,累計下來已達每日116萬噸(35%)。用水計畫審查的內容還包含地面水有水可用才核發水權,若能落實,將大大減緩供水開發壓力,節省社會土地、稅金、時間等各種成本浪費。水利署也表示尚須三年時間,將早期未納入審查的87處、用水量110萬噸的工業區逐一納管。

螢幕快照 2017-06-13 上午12.59.52
健全水權管理,並建立公開透明可監督之機制,是水資源經理的基礎。強化用水計畫的審核,有助於減緩過度與無效的水資源開發壓力。

釐清水資源新政 水公司何妨先整頓步伐

2015年大旱的缺水危機,為台灣帶來了節水型社會的政策契機,也對水利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當年因強制大幅農田休耕,在社會引發水權分配爭議,立法院終於通過「節水三法」:針對用水大戶開徵耗水費,強化興辦與變更開發計劃的用水計劃審查,並加速自來水管減漏等等,影響深遠。

水公司固然憂心供水能力不足,勇於任事積極找水。然而,與其為難自己與農民,何妨將「高屏地區原有水井抽水量復抽工程(含新設)」計畫撤回,平心靜氣重新思索,能夠號召社會支持的供水論述為何?相信,絕不會是無止盡滿足耗水工業成長需求,地下水收支帳一團糊塗、卻硬要開發深水井等等情境下所誕生的作法。

反對布條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