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紅色雞肉刺身 考驗極致溫控 鳥苑地雞職人魂

走入自稱「雞肉專門店」的鳥苑地雞燒,牆上掛著書法字畫,師傅們正專注地處理著雞翅、雞皮、雞里肌,只見師傅俐落地劃下三刀,八、九秒之間,雞里肌中的銀白色筋膜已經被取出,而這雞里肌正是要做為菜單中的「雞肉刺身」。

「雞肉刺身」在台灣極為鮮見,僅經過熱水稍微燙過的雞肉表皮呈現淡淡的白色,而大部分肉體仍保留生雞肉的粉紅色澤,「這不是為了殺菌,而是為了誘發雞肉的香氣。」鳥苑地雞燒主廚湯仲鴻表示,而自己之所以敢嘗試「雞肉刺身」,全是對食材來源、保存技術有絕對的信心。

「從小到大,我們總習慣雞肉一定要全熟,不然可能會有腥臭味、或者不安全;但在日本,我看到他們的雞里肌可以是略帶粉紅色的六、七分熟,甚至關東還有『生食雞肉』的習慣。」大大刺激了湯仲鴻對於「雞肉」的認知,原來當雞肉在完善的冷藏運送、分切處理下,散發魅力不同凡響。

肉仍是粉紅色的雞肉刺身(攝影_賴郁薇)
肉仍是粉紅色的雞肉刺身(攝影_賴郁薇)

精細衛生控溫,備料放入冰盒、換切部分就清洗

湯仲鴻在台灣串燒店工作了長達八年,憑著本身對於串燒、對於雞肉的熱愛,從而赴東京串燒店學習。三個月、每天工作十六個小時,觀察串燒師傅的一舉一動,不僅看師傅如何分切、炙燒雞肉,日本師傅認為「保鮮」是影響肉品品質最重要關鍵,「全程冷藏」不只是屠宰與運送,包含廚師備料,都是「冷鏈環節」中的必要關鍵。

回台後,湯仲鴻以凱馨桂丁雞為主要食材來源,除肉質外,「屠宰、配送全程符合冷藏標準是最主要的考量。」食材來到師傅手裡,不僅每換切一個部位,砧板、刀具就要重新清洗、消毒;在備料過程中,雞肉也被放置在冰盒上;店內溫度更控制在17℃~21℃之間,即便烤爐熊熊炭火燒得熱烈,仍能感受到涼意。

湯仲鴻說若要嘗試讓雞肉得以不同熟度、甚至「生食」樣貌示人,新鮮、乾淨、衛生絕對是關鍵。

在備料過程中,雞肉也被放置在冰盒(右方藍色盒子)上(攝影_賴郁薇)
在備料過程中,雞肉也被放置在冰盒(右方藍色盒子)上(攝影_賴郁薇)

湯仲鴻解釋,肉類腥臭味大都源自於「細菌」,細菌加速繁殖會導致肉類加速腐敗,「但日本在屠宰、運送的過程,都將溫度控制在冷藏溫度,而刀具、砧板也會消毒,種種環節控制下來,雞肉便能夠以各種熟度呈現、甚至嘗試生食。」反觀台灣,卻因為屠宰配送冷鏈未確實建立,「讓『雞肉生食』成為不可能。」而仍要靠高溫殺菌、全熟確保安全。

湯仲鴻信手抓起吧台上的木雕公雞,熟練地比劃、解說雞肉部位(攝影_賴郁薇)
湯仲鴻信手抓起吧台上的木雕公雞,熟練地比劃、解說雞肉部位(攝影_賴郁薇)

好吃關鍵:精緻分切、炙燒溫控

而提到雞肉的多元樣貌,鳥苑精緻的分切手法功不可沒。「每個部位的雞肉厚度不一樣,炙燒所需的時間也就不同。」湯仲鴻表示,若是以同樣時間處理,可能有的部位就「過熟」了。

一本菜單精巧地將一隻雞劃分出二十餘種雞肉部位,甚至連接雞心、雞肝之間的「雞心繫管」都能夠自成一項;而單單雞腿,又能再依照運動程度、脂肪分佈區分成雞soli、雞膝肉、雞菲力三部份,「雞soli很有嚼勁、而且很juicy;雞膝肉包含了雞軟骨、腳筋、雞皮、雞肉,口感很豐富;雞菲力則幾乎沒有脂肪……」湯仲鴻解釋著。

光是雞腿,鳥苑就將它細分出雞soli、雞菲力、雞膝肉等部位(攝影_賴郁薇)
光是雞腿,鳥苑就將它細分出雞soli、雞菲力、雞膝肉等部位(攝影_賴郁薇)

不同部位雞肉帶來不同口感

不僅雞腿能夠細細分切,在湯仲鴻眼中,不同部位的「雞皮」也大有不同,「像是頸皮,因為雞會不斷轉動脖子、較常運動到,所以頸皮吃起來最有嚼勁。」胸皮運動時間短,但一般在取雞胸肉時往往會將胸皮切除,「所以一般燒烤店最常使用的就是胸皮」;至於雞尾椎前的「厚皮」則富含脂肪。

「過去我們在看雞肉,可能就只會很直接地劃分出雞胸、雞腿、雞翅;但其實不同的運動程度、脂肪分佈會造就不同的口感,所以單一隻雞腿,我們就能再區分成雞soli、雞膝肉、雞菲力三部份。」湯仲鴻表示,口感差異絕對吃得出來。

雞頸皮(左一)、雞頸肉(左二)(攝影_賴郁薇)

聽到這裡,總不禁狐疑,「真有那麼神奇嗎?」親自嚐一口,確信湯仲鴻所言不假,吃下一口不帶脂肪、炙燒至八、九分熟的雞菲力,清甜爽口;接著豪邁地一口咬下同樣炙燒到八、九分的雞soli,表皮焦香,豐富的油脂、肉汁滿溢,肉質緊實有嚼勁;而雞尾椎前端的「厚皮」也不似一般對於雞皮肥膩的想像,經過精確燒烤、逼出油脂後,雞皮表面焦酥,但嚼著嚼著,又能感受到雞皮的Q彈。

好吃來自對待食材的精細,湯仲鴻及鳥苑的師傅們,將雞肉視為頂級料理,展露台灣食材的潛力。

鳥苑成員(攝影_賴郁薇)
鳥苑成員右二為湯仲鴻(攝影_賴郁薇)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 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