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校 30 年回春更美!嘉義布袋菜舖社區喜獲新生,70 歲阿公阿嬤返校,共食共耕互相照顧


廢校 30 年竟然能夠重生!嘉義縣布袋鎮菜舖里「正義國小」 30 年前因學童數銳減,成為嘉南平原第一所遭到廢校的小學,更由於疏於管理而淪為廢墟,一度成社區治安死角,甚至謠傳為鬼屋,讓校友鄉親覺得不捨與痛心。

30 年後,社區在眾志成城同心協力之下,透過水土保持局「農村再生」計畫,2019 年「收復失土」讓廢校重生。第一批入學新生就是七老八十的阿公阿嬤,他們在活化的教室裡作操又唱又跳,也在老人食堂享用在地蔬果,而重建的校園結合高齡長照、食農教育與農業產銷,更獲得 2022 年建築園冶獎的肯定。

菜舖社區為振興農村,爭取農村再生經費整頓廢校,重新成為社區教育基地,獲得園治獎肯定。(水保局提供)

廢校對地方重擊,加速村莊人口外流

「正義國小是嘉南平原地區第一間被廢的國小,當年學校被廢時,大家都是驚訝又悲憤,從未聽聞學校會被廢掉,根本不知道怎麼辦?只能無奈接受這個讓人失望的第一名。」38 年次的校友莊國勝,68 年前就讀正義國小,如今已是七旬老人,再度回到廢棄村校「上學」,不由得百感交集。

30 年前,許多菜舖年輕人出外打拼,把小孩留在鄉下讓阿公阿嬤帶,還會時常回鄉,但國小關門之後,老人家沒辦法每天把小孩送到四、五公里外的鄰村小學,年輕父母只得把孩子接到都市,從此也越來越少回到故鄉。

村校被廢後,加速村莊人口外流,如今在籍人口 400 人,實際居住只剩 200 人。更由於缺乏管理,校園成為荒煙蔓草的廢墟,許多癮君子躲藏在其中吸毒,就連原本教室門窗鋁框、電線跟階梯防滑銅條都被敲掉拿去變賣。正義國小遂從孩子喧鬧的樂園,成為地方治安的死角。

村校被廢 30 年,所有設備被盜取一空,甚至謠傳鬧鬼,變成社區治安死角,成為所有菜舖居民心中的痛。(蔡吉隆提供)
蔡吉隆對母校老樹如數家珍,他認為學校是大家共有的回憶,也是凝聚村莊的力量。(攝影/林吉洋)

廢校 30 年重獲新生,老中青三代互相照顧

經歷30年荒廢,正義國小再度重新「開學」,許多七、八十歲老人早上 9 點一到,陸陸續續騎自行車或由社區復康巴士接送到社區「上學」。

84 歲的蔡李金蒼阿嬤牽著自行車先繞到教室後面的菜圃查看,一大片她親手種下的綠豆,原本是她驕傲的「管區」,卻因為連日大雨、排水不良又日照飆高溫,導致菜園泡到爛掉了。這片菜圃是她與其他老人種本供應老人食堂的食材,不過沒有收成沒關係,社區裡面家家戶戶都有菜園,可隨時支援食堂供餐。

「一二三四,蹲下、推出去、收回來⋯⋯」教室裡,許多老人雙手拉著毛巾跟著長庚醫院的老師練習「毛巾操」。雖然連日大雨造成教室漏水,不得不拿水桶接水,兩層樓的校舍也只有一樓三間教室可用,但是教室裡氣氛熱絡,老師熟練的叫出每一位「學生」的名字,讓大家格外精神抖擻努力跟上動作。

接近中午時分,清晨還在苦瓜園包苦瓜的陳淑枝,換下田裡幹活的衣服,化身為廚娘在老人食堂裡幫忙打飯。她帶來溫室裡的 NG 苦瓜,交給擔任食堂大廚的先生蔡國隆,丟在鍋裡一陣大鏟翻炒,熱騰騰的醬燒苦瓜成為老人食堂的盤中飧。

菜舖社區的志工,早上還在苦瓜園包苦瓜,中午立刻化身為廚工為老人供餐。(攝影/林吉洋)

返鄉青農接棒,擘劃廢校新願景

被廢棄 30 年的小學重新回到社區懷抱,雖然還有許多細節尚待加強,但在重生的廢校裡已經展開老中青三代的互助生活。這個夢想得以實現,最重要的推手是現任社區理事長蔡吉隆。

2006 年,蔡吉隆 36 歲,為照顧病母回鄉,受到激勵參與漂鳥計畫,成為菜舖最年輕的農夫。電腦工程師性格的他選擇溫室發展精緻農業,從小黃瓜、苦瓜到小番茄,創造不錯成績,又陸續把一些回鄉青農拉入團隊,成為村莊裡橫跨老中青三代最具活力的產銷班。

2006 年菜舖社區推動認養廢校,期待藉由「農村再生」提案申請重建老校,但是原本人口不多的高齡化村莊,每次要動員 30 人上課,嚴重考驗社區能量,支撐到第二年隨即停擺。當時擔任產銷班班長的青農蔡吉隆臨危受命,被推舉擔任社區總幹事。

蔡吉隆也是正義國小的畢業生,他回到校園裡端詳他成長的角落、玩耍的老樹,想起廢校的過往,忍不住心頭一陣酸澀,「最慘時幾乎沒有人敢進來,被謠傳出鬧鬼,變成綜藝節目探險的外景場地。」學校甚至還曾被縣府規劃為垃圾暫置場,讓大家警覺到「校園如果沒有妥善管理,更可能會招致村莊更加衰敗」。於是,將廢校收回社區管理成為村子裡大家的共識。

對社區而言,國小的重要性在於凝聚村莊,菜舖分為四個傳統小聚落,學校位於各庄頭共同的地理中心,也是所有村民的共同記憶與文化起點。蔡吉隆心想,「如果能重新活化學校,才能團結眾人,農村振興才有一搏的機會。」

蔡吉隆不捨母校荒廢,耗費十五年讓廢校回到社區。(攝影/林吉洋)

政府單位都怕「蚊子館」,申請重建一波三折

蔡吉隆提案以「廢校活化再利用」為菜舖的農村再生計畫目標,當時初估,光是整理校園重新規劃,預算就高達九百多萬,而且還不包括教室整修費用。然而要申請廢棄校舍重整再利用,最大的困難還不是經費,而是管理權責。

關鍵在於,社區必須取得縣府教育處出具公文,將校舍長期委管給社區,但教育處卻裹足不前。蔡吉隆回憶,「當時國教科擔憂,如果廢校果真的完成空間更新,將衍伸後續管理責任,如果社區承接不起來,就會落在教育處頭上。」

菜舖社區幾次向教育處極力爭取,卻碰了一鼻子灰,「一個好好的校園被管理不當變成鬼屋,我們社區想要收回來竟然不准、就是不准。」氣氛鬧僵的時刻,最後是透過地方耆老、養鰻聞人顏樹根老先生陪同社區幹部前往拜會縣府,才勉強獲得同意。

一路走來,碰到各式各樣的困難,從提案到校園初步重整開放使用,十多年就這樣過去。回想這段歷程,溫和的蔡吉隆忍不住感慨,「活化廢校是村民共同提出的願景,為了申請『農再』,大家努力了這麼多年,如果半途而廢,怎麼對得起大家期待,前面努力不就白費?」所幸最後,大家齊心把學校收復了回來。

廢校重生,偏鄉互助與產業新亮點

菜舖是典型的高齡化農村,200 餘位村民中,高齡人口占 2/3 以上,許多老人獨居在家,中餐經常只能吃隔夜剩飯,老人家的照護與看病問題,往往成為旅外青壯輩心中的牽掛。

正義國小重新活化後,校舍成為社區長照與老人食堂的據點,每週一到周五,阿公阿嬤再度回到村校上課,由長庚醫院提供長照課程,也有地方公廟聖天宮捐贈的復康巴士,以國小做為據點接送行動不便的長者。

蔡吉隆感性地說,社區把老人家照顧好,旅外鄉親也看到社區的努力,開始回鄉支援社區活動,老人食堂有許多都是在地農產或旅外鄉親寄付的食材。未來校舍也將規劃作為社區蔬菜產銷的據點,校園菜圃更可作為鄰近學校的食農教育園地。

菜舖社區活化廢校,讓高齡人口重新開學,實踐活到老學到老、互助共老的精神。(攝影/林吉洋)

廢校再生羨煞旁人,蔡吉隆:團結與願景還有行動力才是關鍵

菜舖社區能夠將廢校重新活化利用,羨煞不少鄰近社區,紛紛跑來詢問到底是透過什麼管道?還是動用哪位政治人物的關係?不過蔡吉隆說,真正的關鍵是:「社區團結、提出願景共識,還有持續十多年的行動力。」

長期觀察菜舖社區,水土保持局農村景觀科科長施美琴表示,政府資源投入前已經看到菜舖社區的動能、願景與執行力,因為社區領袖有足夠的號召力,以及健全的志工組織,種種條件俱足,才讓菜舖社區可以圓夢,收回屬於社區的學校。

阿公阿嬤能回到小時候就讀的學校,重新變成「同學」,互相照顧、一起快樂度過晚年,實為美事一樁。正義國小的廢校再生,不僅展現出老化村莊也有驚人意志力,更讓農村長輩的活力復甦,意義非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