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鏽鋼餐具錳含量超標掀恐慌潮 標檢局:錳超標 不違法

一向有環保、安全形象的不鏽鋼餐具,今年7月才發生台鐵飯盒錳含量超標事件,8月又驚傳新北市贈送的3萬多個不鏽鋼便當,錳含量也超標,緊急回收。本周國中小學開學,家有學齡童媽媽和家庭主婦間,掀起一股不鏽鋼恐慌潮,各式檢測方法在網路流傳。學者和消基會都強調,民眾有疑慮,政府應該要主動稽查、立法規範,不該任由民眾在家實驗自救。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吳焜裕指出,不鏽鋼的主要製作原理,是將鐵、鉻、碳、鎳等眾多不同元素組成合金,一般而言,鐵與鉻都是主要元素,鉻含量必須超過11%才能被稱為不鏽鋼。「至於其他金屬元素,就會隨著使用性質不同而微調。含鎳較多的300系的不鏽鋼抗鏽蝕的能力,要比200系來得好;200系以『錳』代替『鎳』來防鏽,有可能增加健康風險。」

抗鏽蝕的鎳價格高 錳相對便宜

吳焜裕分析,根據國際標準,300系不鏽鋼含鎳量多在8%~10%之間,約為200系的兩倍,「若國際金屬價格波動,導致鎳價飆漲,廠商可能就會以廉價的錳來代替鎳,去製造不鏽鋼餐具,大量流入市面。」

回顧2004年時,國際鎳價一度高達每噸16800美元,國內大型鋼廠唐榮、燁聯,曾經一度大量生產200系不鏽鋼,以因應成本居高不下的困局;鎳價下跌後,又減產「以錳代鎳」的不鏽鋼。最近國際鎳價雖無漲價之勢,維持在每噸14609美元左右,但不鏽鋼製品沒有保存期限,逢鎳價飆漲時,由中國、印度大量製造的200系不鏽鋼餐具,持續流入市面。

許多民眾擔心家中各式不鏽鋼鍋與碗、刀叉等餐具的安全性,發現許多市售不鏽鋼餐具,都未標示到底是哪一系的不鏽鋼,於是開始流傳各種測試不鏽鋼合金組合的方法,包括用磁鐵吸附、用硫酸與電極線檢測、用電解水與電池及電極線檢測等,不少媽媽忙於流連在網路和化工材料行,試圖檢測保護家人與寶貝孩子的健康。

111-3
近來許多家長為瞭解家中不銹鋼餐具,紛紛展開各種實驗(圖/翻攝自網路)

國家標準定餐具錳含量 但標檢局稱超標不違法

根據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國家標準第8499號規定:編號201、202的200系不鏽鋼含錳量在5%~10%之間;304系不鏽鋼,含錳量則必須在2%以下。對於民眾疑慮,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指出,目前CNS12325(金屬製多層菜盒)與CNS12324(金屬製飯盒)國家標準規定,必須以304系不鏽鋼製作餐具,但「國家標準係自願規定,廠商若自願遵守,可以證明自身品質優良,但若不願遵守,也沒有相關罰則。」廠商若涉嫌違反其他相關法規或標示不實,應回歸衛生福利部稽查管理;若單以200系不鏽鋼製作餐具,並不違法。

4-4
標檢局定規則卻未要求廠商遵守,不少媽媽感覺震驚憤怒(圖/翻攝自網路)

衛生福利部:世界各國未強制規定

衛生福利部食品組餐飲衛生科科長鄭維智則表示,不鏽鋼是耐熱的惰性合金,是相對安全的餐具材質,就他所知,世界各國都沒有特別強制規定不鏽鋼餐具的金屬含量;不鏽鋼餐具與其他餐具,都適用《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衛生福利部並未對200系不鏽鋼,訂定特別的溶出試驗規範。

該標準沒有針對不鏽鋼餐具有任何規範,僅在器具標準中規定:應為無銅、鉛或其合金被刮落之虞之構造。

醫師:錳可能引發多項病變 餐具勿觸強鹼

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表示,餐具中的錳,可能會引發神經、肝、腎病變,建議民眾,盡量購買擁有清楚標示的大廠餐具,才不會購買到含錳餐具。

台大醫院醫師、毒理學博士姜至剛則指出,台灣錳中毒案例,近年來相當少見,餐具中就算有微量錳元素,應該也不至立即引發疾病,但「含錳的餐具,抗氧化程度不足」,建議「別讓強鹼性的洗潔劑,碰到餐具,也避免以鍋鏟刮傷表面為佳。」

上下游新聞市集記者,一一檢視家中各式不鏽鋼餐具,發現日本、德國、泰國品牌的不鏽鋼餐具,都有標示18/8、18/10或18/12等數字。18/8就是所謂的304系,意思是該不鏽鋼製品含有18%鉻和8%鎳;18/10則是指含有18%的鉻和10%鎳,屬於抗腐蝕性更強的不鏽鋼。但台北市松山區某兩所國小所發下的不鏽鋼碗、不鏽鋼湯匙,則完全沒有任何不鏽鋼成份含量標示或產地標示。

鄭維智解釋,若政府單位以304系不鏽鋼簽訂採購,廠商卻以200系不鏽鋼繳交成品,表示廠商以低價餐具,混充高價餐具,「是中間價格落差問題,不等於食品安全問題。」衛生福利部日前發函,要求各縣市衛生局、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嚴加注意廠商是否有按照國家檢驗標準,以304系不鏽鋼製作餐具。

4-14-2
有家長甚至剪開不銹鋼碗,希望檢查是否安全(圖/翻攝自網路)

全國家長會:應全面檢測國中小學餐具

全國家長會發言人劉琴滿則表示,各級學校所發送的營養午餐不鏽鋼餐具安全性,事關孩子的健康,該會也行文要求教育部,統一檢測全國中小學餐具,對各縣市承包餐具採購的廠商,也要抽樣檢查,務必使學生遠離任何可能發生的食品危險問題。

政府未規定不鏽鋼餐具的標示,民眾檢視家中不鏽鋼餐具,有些有標示、有些沒標示[cc1] [cc2] ,有標示的也不代表一定正確或是不實標示,即使要買新的,也不知到底什麼比較安全。網路上有許多媽媽委託美國、日本親友或專業代購,幫忙從美國、日本等地購買她們覺得比較信得過的品牌不鏽鋼餐具。

5-2
許多家長在部落格寫下擔心感受(圖/翻攝自網路)

磁鐵檢測不科學也不盡正確

網路上更盛傳,各種不鏽鋼的錳含量是否為200系列的方法。有民眾以磁鐵吸附與否,作為區別304系與200系的標準;但吳焜裕提醒,這兩者之間關係不大,200系、300系的不鏽鋼,多為無磁性或弱磁性,但「含錳量在1%以下的、更高級的400系不鏽鋼,反而具有磁性,」以磁鐵判別,並不科學、結果也不盡然正確。

硫酸、電瓶檢測危險 也不準確

至於有網友以電瓶、硫酸,自行檢測家中不鏽鋼餐具是否為304系不鏽鋼。專家都認為,硫酸不是一般家庭不鏽鋼碗會盛裝的液體,自行操作實驗不但危險,反而會破壞合金的金屬穩定度,釋放更多有害物質,呼籲網友別再自行檢測。

顏宗海建議,民眾若真的擔心,「可以在餐具中裝入開水,靜置半小時,再將這盆水送去檢驗,看看是否有重金屬超標問題。」

吳焜裕則強調,一般民眾自行購買的硫酸,純度不足,無法準確測試金屬成分,「專業實驗室會以濃硝酸、王水處理,再以原子吸收光譜分析,屬於相當精密的實驗。」他認為,既然有這麼多民眾有疑慮,政府應該要主動稽查、立法規範,不該任由民眾在家操作實驗自救。

吳焜裕解釋,一般民眾家中除了實驗儀器不足,做出來的實驗結果,參考價值不高外,「再高級的不鏽鋼,其中也含有微量的錳元素,就算電瓶接上硫酸真的有變色,也無法直接判定錳的含量多寡、也不代表對人體健康就有風險。」

1-1
專家表示,自行在家中以硫酸實驗,恐有安全之虞(圖翻攝自網路)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