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們是一家使用台灣在地、當季食材的餐廳,叫做呷米共食廚房。」十一月二十七日開幕以來,邱馨慧跟楊佩珍常在台北市衡陽街一帶發傳單,宣傳他們的新餐廳。
「我大學時的夢想就是開一間有機餐廳,」邱馨慧說,她在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工作時,負責同事午餐共食的食材採買與料理,也曾到日本、荷蘭、比利時、英國、法國等國家的有機餐廳考察。先前曾在二四八農學市集工作的楊佩珍,則是邱馨慧以前在綠黨工作時的同事。
愛料理的邱馨慧,搭配常與小農互動的楊佩珍,一起成立「呷米共食廚房」。
九成的在地食材 一一拜訪而來

呷米共食廚房的食材,有九成是向在地農友採買,剩下的一成,例如橄欖油、香料等則用公平貿易產品。
呷米共食廚房的食材,沒有找供應商採買,從雞蛋、香菇、青菜、水果、茶葉、稻米等農產品,到辣椒醬、苦茶油、麵條、米糕、泡菜等加工品,都是一一拜訪各個農友而來,目前有二十多位合作的農友。
現在的上班族三餐大多外食,不容易認識食材來歷,也不確定食物安不安全,而呷米共食廚房就像個媒人,讓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聯不再模糊。
「菜單上的每道菜,都會介紹我們的料理方式,運用哪些食材,以及是哪些農友生產的。」楊佩珍說,如果客人喜歡這道菜,也能在家自己做,甚至可以直接向農友購買。

搭配當季食材 研發不同菜單

「呷歡喜」套餐、「呷幸福」套餐,是呷米共食餐廳的兩項主打餐點,雖然名字一樣,但每天的菜色都隨著產季、農友生產狀況而作調整。
邱馨慧說,菜單隨食材做調整,料理也以簡單為主,「希望讓客人吃出食物的真正味道」。不過這種以產地、產季與食材本身為主的料理方式,實在很考驗一般消費者的飲食習慣,就有客人用餐後反應說餐點太清淡、同一類食材太多。
不過邱馨慧並不氣餒,她認為客人的每一次回饋,都是一次對話的契機。她舉例說,最近是山東大白菜盛產期,農友為了避免滯銷,會把部分作物醃製成泡菜,因此呷米除了向屏東合作的農友採買大白菜,也買了泡菜,「透過這些從產地到餐桌的小故事,消費者對食物的感覺可能就會有一點點不同了。」
呷米的logo也偷偷埋了故事在裡頭,飽滿的稻穗畫在四個色塊上,這也與食材有關,分別是菜瓜綠、甜椒紅、地瓜黃、木耳黑。
呷米共食廚房的甜點,主要材料地瓜泥,淋上紅糖薑。邊邊的小花則是菜梗,你看得出來嗎? 拍攝/楊鎮宇
呷米共食 大家一起來吃米

聊到餐廳名字的由來,邱馨慧說,他們想推廣在地米食,所以叫做『呷米』,但後來要強調這是間餐廳,所以取為「呷米共食廚房」。
「共食?是共產黨開的餐廳嗎?」曾有客人好奇探門問道。楊佩珍笑說,「共食」只是想傳達,大家一起來吃飯的意思,沒想到卻意外成為跟客人聊天的話題。
呷米的名字吸引人,門面也誘人。一位準備去其他公司應徵的面試者,騎車經過呷米時,被這家店的光線吸引,他形容「整條街都暗了,只有這家店在發光!」他當場停車、走進呷米,現在成了呷米的廚師。
一間主打在地、當季食材的餐廳,究竟能走多遠?邱馨慧說:「開餐廳不是為了賺錢,但是賺錢才能讓餐廳存在,才能邀請更多人,一起用吃的力量捍衛我們的土地。」
訪談結束後,記者收拾物品準備離開,聽到邱馨慧和工作人員閒聊,提到今天(12/27)剛好是開幕一個月,「那要做滿月油飯嗎?」看來,吃的力量的確不容小覷呀。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