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菜共生系統 都市家戶自給自足的農耕法

下頭養魚,上邊種菜,不用施肥,不必澆水,在陽台、頂樓等居家空間就能進行。這項結合水產養殖 (Aquaculture) 與水耕栽培(Hydroponics) 的魚菜共生(Aquaponics)系統,近年成為追求自給自足、安心食材的市民農耕新選項。

魚幫菜、菜幫魚的共生系統

在魚池中養吳郭魚、錦鯉或寶石鱸等魚種,池子的水帶有魚的排泄物,含有氮、氨等成分,若直接排到河川、土壤會造成環境的負擔,不過若拿這些廢水來種菜,反而提供蔬菜養分,而且蔬菜淨化水質後,又可以導回魚池再利用。這一套平衡系統,能避免水質惡化,且形成魚幫菜、菜幫魚的良性循環。

面臨耕地有限、糧價上漲的風險,魚菜共生系統因為所需面積較小、用水需求遠低於農地耕種,因此成了一股備受關注的新興農耕法。

「面對未來的極端氣候、糧食危機,可能會出現有錢也買不到食物的情況,要解決未來食物不足的問題,環保又自然的魚菜共生系統是一種解方」,阿瓦塔魚菜共生農場創辦人李佳璇說,魚菜共生能讓家戶自給自足、減少食物里程,而且作物成長速度比農地耕作的作物快兩到三倍,用水量也只有農地耕作的百分之一。

罹癌後,立志推廣魚菜共生系統

1959614_823613577654414_626422697_n
李佳璇大病一場後,人生轉了個彎,決定投身推廣魚菜共生系統。 拍攝/楊鎮宇

李佳璇四年前接觸魚菜共生系統,是她人生重大的轉折。她原本在香港銀行業工作,因為得了癌症決定辭去工作返台治療,同時也開始關心飲食、農業議題,透過朋友介紹,她前往夏威夷學習魚菜共生系統。

在夏威夷的日子,她潛心學習,隔年返台後病情明顯緩解,讓她覺得,「人生轉個彎,走一條新的路算是走對了」。她在自己家裡操作魚菜共生系統,同時也在新店屈尺一帶成立「阿瓦塔魚菜共生農場」。

李佳璇說,農場有兩種,賣菜或做教育推廣,現階段她選擇以後者為主。她認為魚菜共生系統在台灣才剛起步,因此她決定先推廣,讓更多人認識、甚至願意實際操作這套系統。

阿瓦塔魚菜共生農場的課程有導覽、初階、DIY這三種課程,李佳璇說最近半年越來越多民眾對魚菜共生系統有興趣,有上千人參加過導覽課程,她也努力培訓種子教師,期望遍地開花,讓台灣各地都有魚菜共生系統的據點。

14872_823616484320790_36998461_n
阿瓦塔魚菜共生農場的導覽課程,有不少民眾報名參加。 拍攝/楊鎮宇

耐心很重要 系統水的養成不是一兩天

魚菜共生系統可大可小,李佳璇建議有興趣的民眾可先從簡易家庭式系統著手, 兩個整理箱、兩條水管、一顆小型抽水馬達,就可著手進行,先嘗試種九層塔、蔥、辣椒等料理配料,成熟即可現採。

李佳璇說, 等到較有經驗後,再慢慢增加栽培面積與作物種類,會比較有成就感。一坪左右的栽培面積,收成的菜量足以支應一個小家庭的食用量。

雖然魚菜共生的原理講解容易,不過一般民眾操作時,最常遇到的問題是,忍不住想要換水、多加魚飼料。李佳璇說:「魚菜共生系統所需要的水,沒法一朝一夕就養好,需要等水中的微生物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建立平衡的系統」。

養水的過程中,必須注意魚與菜的數量,飼料餵多了,水太營養,蔬菜會吃不消,魚數量太少了,蔬菜又會缺少養分。在設立魚菜共生系統時,需要檢測水中的酸鹼值、氮、氨的濃度,在養水期間,系統尚未取得平衡,狀態會波動是正常的,這時需要的是耐性、「忍住想換水的衝動」。

1660974_823614867654285_1691914130_n
簡易家庭式的魚菜共生系統,只要兩個整理箱、兩條水管、一顆小型抽水馬達就可進行。 拍攝/楊鎮宇
1891014_823615297654242_2132132859_n
若空間足夠、有一定經驗後,可擴大栽培面積,圖為後院型的魚菜共生系統。 拍攝/楊鎮宇

家戶、團體的農耕新選項

近來有不少國小、社區、大學校園紛紛採用魚菜共生系統,他們共同的考量就是,魚菜共生不需大面積的土地,作物收成又是自己把關,所需花費以魚、魚飼料、電費為主,換來的是「有機菜、無毒魚、健康的身體」。

記者採訪的這天,也是農場的導覽課程時段, 兩位導覽講師分別是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以及享受退休生活的老先生,現場人數破五十人,有學校教師揪團前來,也有不少年輕夫妻抱著兩、三歲孩子參加。

桃園龍潭諾瓦國小出動二十位教師參加魚菜共生的導覽課程,這所學校的教師饒韻琴說,他們這學期的主題課程為「自然循環」,因此想來聽導覽,了解操作技術,「親眼看見他們種那麼多種類的菜,我們也要回學校實際做做看!」

564668_823615897654182_1054526899_n
不少年輕夫婦帶著小孩參加導覽課程 拍攝/楊鎮宇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