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大學生的美牛三堂課(2)物價、糧食安全與國際角力

編按:在關注美牛的團體中,近來有一群活躍的年輕身影—由各校大學生組成的「台灣青年反美牛聯盟」。5月12日,台大學生會、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等學生和民間團體,共同舉辦「全球化下的台灣情勢:從美牛事件看食品安全與經貿關係」論壇,於台大萬才館登場。論壇共分三個主題:食品安全與公共衛生、糧食安全與產業衝擊、國際經濟與自由貿易。分別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及政府代表與談。

在「糧食安全與產業衝擊」部份,請到了農糧署蘇宗振組長、林傳琦科長,以及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傅學理組長,民間學者方面,則邀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蔡培慧參與座談。希望藉由雙方的對話,讓與會者能夠明白美牛事件對台灣糧食產業所帶來的影響。

———————————————————————————————

文/台灣青年反美牛聯盟 江俊儒

維護糧食安全,農糧署:「2020達到糧食自給率40%

蘇組長直言:「糧食安全是當前重要議題」,而糧食不只是國人於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稻米或麵粉,包括玉米等飼料用作物亦是廣義的糧食。現今國人糧食消費以穀類為大宗,其中稻米消費量逐年下降,麵粉則自50年代每人每年20公斤逐漸上升,到民國99年每人、每年的消費量將近40公斤,越來越接近國人稻米消費量。

因此針對糧食安全議題,政府的努力方向有二,第一:如何提昇稻米消費;其次是如何因應黃豆、小麥及飼料玉米的大量進口。蘇組長坦言:「稻米休耕有其必要性」,因為國人對稻米的需求逐年減少,即便增產稻米,也會造成供過於求的情況,因此在稻榖價格與農民收益的考量之下,必須進行休耕,此外,休耕對地力的恢復也有好處。因此,解決休耕問題的辦法,在於提昇糧食自給率,目前政府規劃於2020年達到糧食自給率40%的目標。

提昇糧食自給率的規劃方向,包括提高國內生產與消費,以及降低糧食進口數量兩個層面,例如農糧署目前持續研發「米穀粉」,希望代替麵粉,設法於不改變國人消費習慣下,增加稻米的使用。政府也於去年推廣「每人每天多吃一口飯」,提高糧食自給率。林科長則補充:「稻米是國內最重要的主食,也是國內唯一有設定安全存糧的作物。」我國糧食安全標準為三個月的稻米消費儲備量,加上民間的存量,若遭遇國際糧食危機,國內稻米供應不虞匱乏。對於糧食安全的保障,政府非常重視,除了規劃於2020年達到糧食自給率40%之外,也表示會儘快進行農地、農水資源的調查,以及就糧食安全這個國安問題進行跨部會的充分溝通。

(農糧署蘇宗振組長)

學者:「政府不能在美牛議題上未戰先降」

世新大學社發所助理教授蔡培慧則表示,糧食安全關係到食物是否充足、價格是否穩定兩個不同層面。聯合國的農業政策主要面對飢餓問題,國內亟需解決的則是波動問題,現今台灣雖然大多數人有得吃,但是社會上仍存在經濟相對困難的家庭,過去這幾年,即便經濟尚有餘裕的國人也能感覺到物價的波動。1990年代初期,國際糧食價格非常穩定,但這是建立在石油價格低廉的基礎之上,但石油價格無法回復過去長期的穩定低價,因此國際糧價的穩定性必然受到破壞。

面對油價波動造成的糧食安全問題,政府雖然表達關心,但實際推動的政策卻與糧食安全維護相悖,我們不僅不能在維護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開放美牛進口,未來國際社會若發生糧食危機,國人也不能光靠稻米解決糧食問題,因為現今食物替代多樣化,降低稻米消費量,若以此推估三個月安全存量,一旦糧食危機發生,稻米以外的糧食無法進口,稻米需求必然大量增加,終究供不應求。因此,蔡培慧強調糧食安全首要在提昇糧食自給率,重視農業發展,如英國有七成糧食自給率,德國更高達89%,從英德兩國的例子中可以發現,經濟發展未必與糧食自給率相違背。

蔡培慧強調,台灣的糧食問題受到很多層面影響,如美牛問題就是新一波國際貿易體制叩關的代表,美國透過貿易強迫台灣施行「離農離牧」政策,影響台灣農業發展甚鉅。換句話說,台灣的農地休耕並非如農糧署蘇組長所言的「調節生產的休耕」,而是離農離牧政策所造成,政府為了外銷光電產品而犧牲農業,80年代台灣被迫進口美國稻米即是如此,反觀今日的美牛問題,也是同一個邏輯。蔡培慧表示:「 這個邏輯是世界上國際力量的對決,美國擴張農業生產,並透過出口減緩國內的矛盾,強迫我們進行產業的結構調整。」換句話說,WTO即是因應國與國之間矛盾轉移而產生的國際貿易體制。

因此,台灣政府不能在對美牛進口的抵抗上輕率投降,世界上很多國家在國際貿易的體制當中盡可能抵制、防堵其他國家透過貿易支配本國的經濟與產業,我們卻沒有看到我國政府在美牛談判中有所作為。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世新社發所助理教授蔡培慧)

自由貿易就是不平等貿易

對於政府「進口美牛為FTA」的宣傳,蔡培慧反問:「台灣的貿易受到阻礙嗎?」台灣本身就是退無可退的自由貿易國家,以致於今日糧食自給率僅存32%,台灣不斷的在貿易上進行讓步,過去犧牲農業生產,現在則拱手讓出台灣人民的健康。政府不斷拿鄰近的南韓作為例子,但南韓民間團體評估簽署FTA之後,農業損失逾三成。台灣若簽FTA,估計每年損失一百億,影響遍及生存在台灣的每一個人。

更何況,自由貿易的本質並不平等,由於締約國無法單方面決定貿易事項,若簽FTA,未來美牛出問題,台灣也不能片面拒絕美牛進口,所謂的「經貿自由化」,其實是經濟殖民的擴張。對於自由貿易協定造成的各種影響,政府準備好了嗎?事實上政府毫無準備,而一再進行盲目的退讓,TIFA至今尚未復談,而台灣竟然為了復談就要付出開放美牛的代價。

期待政府資訊透明、與民間持續對談。

「我們在農業產品上夠開放了,不太需要再開放了。」蔡培慧指出,農業不是純然市場經濟的產業,而也具備社會性的功能,也有公共的價值,我們可以用農業創造產業生機,而不能冀望開放農產品的貿易可以加速工業擴張,犧牲農業全力幫助工業發展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再也無法藉開放農產貿易得到工業快速發展。

面對美牛叩關,政府能做的事情很多,而不是一味接受,再回過頭安撫國內人民,台灣需要的是轉型,而非安撫性補貼,例如國內畜產是否可以食用本土飼料(如甘藷),而減少飼料玉米進口,這些都值得政府相關部門進行評估研究。農委會應該拿出勇氣與力量,與農業部門站在一起,而未必要服膺整個經貿擴張思維。最後也希望政府能夠在資訊透明的前提下,拿出誠意持續與民間對談,人民並非完全與政府對立,而是希望政府能夠做好,希望農委會能守住底線,保護台灣農業與全國人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