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型農打團體戰 利潤回饋合作夥伴

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培訓「型農」有成,不教生產技術,只傳授行銷與管理課程,幫小農提升競爭力,其中九位型農今年二月共同成立「樸堤農產品運銷合作社」,販售的農產品比一般合作社更多樣,並具產銷履歷和吉園圃雙認證,日後合作社也將協助其他小農一起打團體戰,以增加收益。

「高雄型農」自2013年由高雄農業局培訓至今已有200多位成員,課程包含品牌、包裝、行銷與通路等,教農友結合自有生產技術「生財」。其中,第一屆和第二屆型農培訓班有九位同學感情特別好,且因地緣相近,共同成立合作社。

合作社成員、芳林芭樂果園負責人鄭宗林說,成員幾乎都是來自一級產業的「農二代」,年齡在45歲以下的「農青」,未來希望能結合二級加工、三級服務,為更多志同道合的小農提升產品競爭力。

與一般合作社不同之處,在於「樸堤」並非收購單一作物,而是銷售九位農友生產的不同農產品,並協助其他小農行銷。執行長蔡茱娣說,傳統合作社集中在單一、產量大的蔬果,多由大型農企業組成,走批發價格;今成立合作社囊括花卉、米、芭樂、蜂蜜、咖啡、短期葉菜類與水果等,每位成員都可以介紹自己的通路商給其他農友,協助不擅行銷的小農。

蔡茱娣提到,許多農民只會種植作物,卻不知該如何行銷或不懂繁複的認證申請流程,而且以往小農單打獨鬥申請產銷履歷,可能要花費七到八萬元,如果用合作社的名義一起報名,「就像打團體戰,可以免費獲得補助,幫小農省下不少成本。」

多樣化安全農產品打團體戰,將應得的利潤回饋給小農

九位合作社成員各具專業,經常到蔡茱娣經營的安招幸福農場聚會,交流經驗。

蔡茱娣以前是太陽光電系統商,去年5月離職,6月務農,她曾看過南部許多系統商推廣農地種電,「但很多示範場的植物都缺乏陽光,長不太起來,」甚至有廠商行炒地之實變相種電。

蔡茱娣希望遏止這種歪風,有效結合光電專業與務農。她利用一甲地架設偌大的太陽能板,屋頂下搭設溫室種植耐陰的黑背木耳,能降低攝氏3到8度,打造適合木耳生長的環境,生產的電力還能賣給台電一度6到8元。

圖二
安招幸福農場負責人蔡茱娣結合光電專業與務農,利用一甲地搭建太陽能板,屋頂下設置溫室栽培耐陰黑背木耳,周遭是芭樂園(攝影/趙敏)

種植芭樂的鄭宗林完全沒有農業背景,因為家中長輩中風,回家一邊照顧長輩一邊嘗試務農。剛開始從農之路走得艱辛,面臨土地取得不易、沒有技術、不知何謂適地適種等,曾經種植荔枝但發現土質不適合,因此賠了許多錢;加入型農培訓班後,採用友善土地的草生栽培方式栽種芭樂,除了降低土壤的溫度、保濕,還能增加生態多樣性。

同是芭樂農的李騏勳以自然農法栽種芭樂,他提到,雖然以往採傳統運銷方式,將芭樂交給「行口(果菜批發商)」行銷所獲得的利潤不錯,「但我希望有新的嘗試,而且大家一起種、供給量多,比較不會壓低價格。」

享家蔬果園負責人張家芸種植多種安全蔬果,包括香水蓮霧、地瓜葉、火龍果、番茄,除了擁有產銷履歷和吉園圃標章,她還委託第三方驗證機構成功大學檢驗農藥殘留,為的是讓消費者食的安心。

漯底山孫家菜園負責人孫佳輝專攻短期葉菜類,以往從事汽車零件生產,後返鄉從農。有鑑於父親一輩種植蔬菜以量制價,無法追求品質,他嘗試不噴農藥,種植青江菜、大白菜、菠菜、茼蒿、尼龍白菜、地瓜、檸檬等,並堅持土地一定要休耕,以保持生命力。

「聽到青蛙、蟬聲都回來了,我多高興,就像安全指標,上型農培訓課程最大的收穫是發現很多人跟我用一樣的信念在做。」孫佳輝說。

滿築蜂蜜和咖啡負責人月勝吉則是成員中少見結合一級到三級產業,除了養蜂、釀造蜂蜜,還與妻子經營咖啡吧。

除了食用農產品,合作社成員也有花卉小農,例如「毓の花園」負責人郭禎毓栽培火鶴花和文心蘭。

郭禎毓提到,花卉外銷日本必須仰賴貿易商,但近來日幣貶值,一支文心蘭約50元,扣掉包裝、運費、通關費等,種植的人最終獲得的利潤不多,一支花約只能拿到30元。成立合作社後,希望透過產銷班合作,穩定內銷市場;至於外銷方面,可以集中多位小農的「火力」一起出貨,省下委託貿易商的成本。

另外,合作社裡最年輕的七年級生王興麒,他的父親經營秧苗場,生產的稻米繳交公糧,因當地只有一家糧商收購,形成壟斷局面,「大盤商會賺差價,希望透過合作社,能幫農民創造更大的利潤。」

王興麒因曾到澳洲打工渡假,他發揮巧思,目前正在計畫日後能舉辦「食宿交換」活動,例如供遊客吃住與體驗農事,解決暫時性農業缺工問題。

圖一
九位高雄「型農」成立農產品運銷合作社。上排左一依序為月勝吉、郭禎毓、張家芸,下排左一依序為王興麒、鄭宗林、蔡茱娣、李騏勳、孫佳輝(攝影/趙敏)

結合一到三級產業,創造多贏

合作社目前在剛起步階段,網站架設、LOGO設計與包裝都還在張羅中,不過,九位成員對合作社有別以往的運銷方式充滿期待。

王興麒說,合作社是由擁有共同理念的農民組成,強調安全農業和自產自銷,希望能跳脫以往盤商收購的方式,將利潤回饋給農民,讓農民做的事有價值,而非落入削價競爭,也將友善土地的農產品跟市售慣行農法農產品做區隔。

合作社除了幫小農推廣產品,近來也積極拓展和其他單位合作的機會。蔡茱娣說,高雄有很多綠色餐廳,目前正在詢問餐廳能否採用小農生產的在地食材,可望創造農民與餐廳雙贏。

透過合作社,農民可以自行掌握價格,穩定收益。鄭宗林說,未來協助對象會先從高雄型農找起,協助小農申請吉園圃和產銷履歷雙認證,最低標準至少要有吉園圃標章,「我們希望給消費者好東西,也給農民好的價格。」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