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颱接踵而至,除了注意居家安全,別忘了倒掉盆栽、水桶積水,預防登革熱傳播。台大公共衛生學院蟲媒傳染病實驗室主持人蔡坤憲提醒,登革熱的病媒蚊幼蟲,遇到水後一天內會孵化,一周內便長成成蟲,近年登革熱越來越嚴重,民眾平常需做好居家清潔衛生,盆栽擺在通風光亮處,避免孳生蚊子。

天降甘霖,正是蚊子大爆發時期
天氣越來越熱,登革熱也跟著加溫,上周一口氣增加了17個病例,截至上周,全台已有177個本土登革熱病例,颱風過後恐又有另一波高峰。
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透過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傳播,因為會發燒痠痛,又稱斷骨熱,也有人稱為天狗熱,嚴重時會演變成「登革出血熱」,引起併發症和休克死亡,目前台灣並無疫苗。
斑蚊幼蟲最喜歡躲在陰暗、靜止水域,其中埃及斑蚊大多分佈在北回歸線以南,也就是亞熱帶的台南、高雄、屏東,棲息在室內,白線斑蚊則全台皆有,出沒在戶外陰暗處。
蔡坤憲說,斑蚊會下蛋在水體邊緣,水體可能因為蒸發,水位降低,碰不到幼卵,幼卵會默默發育胚胎,靜靜等待,一遇水便馬上孵化,七天內就可蛻變成叮咬人的成蟲,因此大雨過後若不馬上清除積水,蚊子就會大爆發(圖:斑蚊幼蟲)

防治登革熱,盆栽要通風、透光
並不是被斑蚊叮咬就會感染登革熱,登革熱患者發病前一天和後五天,會進入「可感染期」,此時若被斑蚊叮咬,本來健康的斑蚊便帶有登革熱病毒,傳給下一個被叮咬的人,這隻斑蚊的後代,也會帶有登革熱病毒。換句話說,隔離登革熱病人和降低斑蚊數量,便可有效遏止登革熱。
蔡坤憲說,防治斑蚊可分為幼蟲(孑孓)和成蟲,孑孓其實很愛乾淨,最常棲息在花盆底部,因為花盆水經過植物和土壤過濾,而且通常比較陰暗,因此居家防蚊第一步,便是定期清理積水。
斑蚊長大後會吸植物糖水,同時喜歡高溫多濕環境,因此在居家種植物,除了排水好,同時要注意通風透光,避免孳生病媒蚊。
此外,許多農人習慣用大桶子儲水,方便澆灌、清洗,雖然有些人會蓋蓋子,但常常蓋得不完全,反而製造出陰暗、高濕的蚊子溫床,應避免使用不平整的頂蓋,完全密封,或是在儲水桶加裝細紗網,讓蚊子飛不進去也出不來。
蔡坤憲說,這些都是平常就要做的事,但若登革熱疫情已經大爆發,一定得先噴殺蟲劑,因為這代表環境中的蚊子可能都已帶有登革熱病毒,不過登革熱是一種社區病,治本之道還是社區共同清潔。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蟲媒傳染病實驗室主持人蔡坤憲,培育劍水蚤抑制斑蚊
日本出現登革熱,台灣北部也別掉以輕心
台灣防治登革熱已有40年,去年卻爆發將近1萬5千個本土病例,創下歷年之最,單是高雄就佔了97%,蔡坤憲認為,雖然台灣對於病媒蚊防治的觀念有進步,但隨著交通越來越便捷,往返東南亞等熱帶地區的人變多,可能因此帶來登革熱病毒。
去年日本東京爆發70年來首見的登革熱,舉國戒備,在氣候變遷和運輸工具的進步下,傳染病已經無遠弗屆。
蔡坤憲透露,日本前幾年便大動作派人來台灣,學習登革熱防疫,因為他們認為,就算現在沒問題,難保50年後不會發生,果然不用等到50年就爆發了,「他們真的很有遠見。」蔡坤憲說,雖然現在台北因為氣溫比較低,很少登革熱,但是高鐵從高雄到台北如此方便,加上氣候變遷,絕對不能對登革熱掉以輕心。